文章解析

yǐn
jiǔ
shí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zài
céng
yuǎn
yóu
zhí
zhì
dōng
hǎi
dào
jiǒng
qiě
cháng
fēng
zhōng
xíng
shuí
shǐ
使
rán
wéi
suǒ
qīng
shēn
yíng
bǎo
shǎo
biàn
便
yǒu
kǒng
fēi
míng
jià
guī
xián

译文

往昔出仕远行役,直到遥遥东海边。道路漫长无尽头,途中风浪时阻拦。谁使我来作远游,似为饥饿所驱遣。竭尽全力谋一饱,稍有即足用不完。恐怕此行毁名誉,弃官归隐心悠闲。

逐句剖析

"在昔曾远游":往昔出仕远行役,

# 远游:指宦游于远地。

"直至东海隅":直到遥遥东海边。

# 东海隅: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陶渊明曾于四十岁时(晋安帝元兴三年)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赴任途中写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

"道路迥且长":道路漫长无尽头,

# 迥:远。同“途”。

"风波阻中途":途中风浪时阻拦。

# 风波阻中途:因遇风浪而被阻于中途。涂,同“途”。陶渊明三十六岁时(晋安帝隆安四年),曾奉桓玄之命由江陵使都,返回途中遇大风被阻,写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诗。

"此行谁使然":谁使我来作远游,

# 然:如此,这样。

"似为饥所驱":似为饥饿所驱遣。

# 为饥所驱:被饥饿所驱使。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倾身营一饱":竭尽全力谋一饱,

# 营:谋求。,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

"少许便有余":稍有即足用不完。

# 少许:一点点。

"恐此非名计":恐怕此行毁名誉,

# 非名计:不是求取名誉的良策。

"息驾归闲居":弃官归隐心悠闲。

# 息驾:停止车驾,指弃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其十)》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歌开篇回忆往昔,讲述自己为生活所迫,毅然踏上远行之路,足迹远至东海之滨,其间着重描述了旅途的漫长与艰难。随后,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坦诚直言此次远行不过是为解决温饱问题,点明自己为了生计全力以赴、不辞辛劳的无奈处境,即便如此,最终所得也仅仅是勉强维持温饱,难有富足余裕。诗的结尾部分,诗人深刻表达了对这种仅仅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的生活方式的怀疑与反思,明确指出这并非自己真正向往和值得追寻的人生道路。整首诗通过对过往经历的细致回顾与深刻反思,生动展现了诗人从奔波入世到内心回归的思想转变过程,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简单质朴、宁静祥和生活的深切向往,以及对功名利禄淡然处之、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门阀士族主导的东晋时期,当时政治生态极度恶化,官场贪腐成风,士人动辄因言获罪,性命难保。现实的残酷与生存的困顿,令他对世道深感绝望,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格,促使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辞去仅任职八十余日的彭泽令,自此归耕田园,彻底告别仕途,开启躬耕自足的生活。在东晋社会长期分裂动荡、统治者奢靡无度的环境下,直言针砭时弊的文人常遭无端屠戮。为避祸自保,文人群体形成特殊的处世风气:或寄情山水,或隐居不仕,或纵酒佯狂,或清谈玄理,借此向统治者表明无涉政治的态度。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深刻影响着出身破落贵族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初任江州祭酒,至四十一岁彻底辞官,他多次出仕又归隐,累计为官时间不足三年,政治理想在黑暗现实中迅速湮灭。陶渊明的组诗《饮酒》前的小序,是研究其思想与创作的关键史料。序中“闲居寡欢”“顾影独尽”的描述,真实展现了诗人创作时极度孤寂、苦闷的心境。而“纸墨遂多,辞无让次”则表明,这些诗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诗人日常情感积累,借醉酒之际自然流露的产物。作为组诗第十首,它同样承载着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与对虚伪世俗的唾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歌回忆往昔远游误入仕途的经历,展现世道险恶,表达了诗人决意归田闲居的心境,体现其迷途知返的态度与坚守本心的傲然风骨。

2. 写作手法

铺垫:“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通过叙述往昔远游东海的经历,描述路途遥远、风波阻碍,既写旅途艰难,又暗喻仕途坎坷,为后文表达对仕途的反思、决心归田闲居做铺垫,使诗人的情感转变更加自然合理。比喻:“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将仕途比作漫长而充满风波险阻的道路,形象地展现出官场的复杂险恶与人生之路的艰难坎坷,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在仕途上所经历的挫折与困境。设问:“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诗人自问自答,表面给出为饥饿驱使而宦游的答案,实则通过“似”字暗藏玄机,引发读者思考,巧妙揭示出自己在仕途与本性之间的矛盾,使诗歌富有思辨性与感染力。卒章显志:“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诗末直接表明弃官归田的决心,在前文对仕途艰辛、矛盾的描述基础上,最终点明主题,凸显诗人超脱名利、坚守本心,追求闲居生活的志向,使全诗主旨得以升华。虚实结合:“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为实写旅途艰难,又虚指仕途险恶;“似为饥所驱”看似实写为生计奔波,实则虚写内心对仕途的无奈与挣扎。实与虚相互交织,丰富诗歌内涵,深刻表达诗人复杂的人生感慨与思想矛盾。

3. 分段赏析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开篇二句以亲切自然的口吻,如老友闲谈般娓娓道来,回顾往昔自己踏上远游之途,足迹直至遥远的东海之滨。据考证,此处“远游”指陶渊明于晋安帝元兴三年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奔赴丹阳任职的经历。这一叙写看似平铺直叙,实则为后文铺陈仕途艰辛、人生感慨埋下重要伏笔,将读者带入诗人过往的宦游情境之中。“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此句在字面意义上承接“远游”,生动描绘出旅途的漫长与艰难,道路遥远曲折,途中风波不断阻碍前行。而在深层含义上,诗人巧妙地以路途险阻暗喻世路的坎坷多艰、宦海的风云变幻。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形象地展现出旅途的不易,更寄寓了诗人对仕途生涯中种种挫折与困境的深沉感慨,将官场的险恶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诗人在此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看似诙谐地给出自己四处宦游的原因——好像是为饥饿所驱使。然而,一个“似”字却成为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关键。结合诗人的生平抱负,若当初入仕是为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那么在污浊黑暗的官场中,当理想化为泡影后,却依然滞留官场,这显然与他的本性相悖。因此,“似为”实则“不为”,这一巧妙的措辞,深刻地揭示出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委婉地表达出为官生涯与自身本性相左的无奈与苦闷。“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这两句进一步对“似”字进行补充说明,表面上看,诗人竭尽全力似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饱,而且只要有少许食物便能满足。但深入品味,其言外之意十分明显:若真的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又何必如此倾尽全力、远游奔波呢?诗人通过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仕途生活的反思,归隐田园的想法也在字里行间愈发清晰,同时也暗含了他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周旋于世俗、向乡里小儿折腰的耿介之志。“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经过对仕途险恶的深刻体验和对物欲累人的深入思考,诗人最终得出结论,认为继续在仕途上奔波并非明智之举。于是,他毅然决定“息驾归闲居”,选择弃官归田、远离尘世的污浊,以此来保全自己的节操,实现回归自然的初心。这一结尾不仅与前文的种种感慨形成呼应,更鲜明地展现出诗人在历经磨难后依然坚守本心、不改高洁品格的坚定意志,凸显出其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困的高尚人生态度,使整首诗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诗人怀抱“济苍生”理想踏上仕途“远游”开篇,至历经世道艰险、官场腐败,理想破灭后“息驾归闲居”收尾,完整呈现其从入仕到归隐的心理转变过程,彰显出诗人不愿屈从官场,坚持退隐守节的坚定态度。诗歌全篇十句,在结构安排上颇具匠心。前四句以写实为主,字里行间暗含虚意,叙述往昔远游为官的经历,寄寓世道坎坷、宦海莫测的深沉感慨;中间四句以心理对白的形式展开,看似虚写对入仕意义的思考,实则反映生活困苦与低欲求的现实;最后两句点明主旨,突出诗人超凡脱俗的人格境界。从艺术手法来看,全诗虚实相生,既叙经历又抒情怀,叙事与抒情自然融合。用字凝练精准,短短数语便勾勒出复杂心境与人生抉择,深刻的思想意蕴在简洁文字中得以充分展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罹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靖节退归之后,世变日甚,姑每得酒,饮必尽醉,赋诗以自娱。此昌黎韩氏所谓“有托而逃焉者”也。

元刘履《选诗补注》卷五

# 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 《饮酒二十首》,犹为泛滥。如此情至、理至、气至之作,定为杰作!世人不知其好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

# 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阮公《咏怀》,杜公《秦州杂诗》,退之《秋怀》,皆同此例,即所谓遣兴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矫志诗》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止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