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曾远游":往昔出仕远行役,
# 远游:指宦游于远地。
"直至东海隅":直到遥遥东海边。
# 东海隅: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陶渊明曾于四十岁时(晋安帝元兴三年)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赴任途中写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
"道路迥且长":道路漫长无尽头,
# 迥:远。同“途”。
"风波阻中途":途中风浪时阻拦。
# 风波阻中途:因遇风浪而被阻于中途。涂,同“途”。陶渊明三十六岁时(晋安帝隆安四年),曾奉桓玄之命由江陵使都,返回途中遇大风被阻,写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诗。
"此行谁使然":谁使我来作远游,
# 然:如此,这样。
"似为饥所驱":似为饥饿所驱遣。
# 为饥所驱:被饥饿所驱使。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倾身营一饱":竭尽全力谋一饱,
# 营:谋求。,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
"少许便有余":稍有即足用不完。
# 少许:一点点。
"恐此非名计":恐怕此行毁名誉,
# 非名计:不是求取名誉的良策。
"息驾归闲居":弃官归隐心悠闲。
# 息驾:停止车驾,指弃官。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歌回忆往昔远游误入仕途的经历,展现世道险恶,表达了诗人决意归田闲居的心境,体现其迷途知返的态度与坚守本心的傲然风骨。
2. 写作手法
铺垫:“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通过叙述往昔远游东海的经历,描述路途遥远、风波阻碍,既写旅途艰难,又暗喻仕途坎坷,为后文表达对仕途的反思、决心归田闲居做铺垫,使诗人的情感转变更加自然合理。比喻:“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将仕途比作漫长而充满风波险阻的道路,形象地展现出官场的复杂险恶与人生之路的艰难坎坷,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在仕途上所经历的挫折与困境。设问:“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诗人自问自答,表面给出为饥饿驱使而宦游的答案,实则通过“似”字暗藏玄机,引发读者思考,巧妙揭示出自己在仕途与本性之间的矛盾,使诗歌富有思辨性与感染力。卒章显志:“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诗末直接表明弃官归田的决心,在前文对仕途艰辛、矛盾的描述基础上,最终点明主题,凸显诗人超脱名利、坚守本心,追求闲居生活的志向,使全诗主旨得以升华。虚实结合:“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为实写旅途艰难,又虚指仕途险恶;“似为饥所驱”看似实写为生计奔波,实则虚写内心对仕途的无奈与挣扎。实与虚相互交织,丰富诗歌内涵,深刻表达诗人复杂的人生感慨与思想矛盾。
3. 分段赏析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开篇二句以亲切自然的口吻,如老友闲谈般娓娓道来,回顾往昔自己踏上远游之途,足迹直至遥远的东海之滨。据考证,此处“远游”指陶渊明于晋安帝元兴三年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奔赴丹阳任职的经历。这一叙写看似平铺直叙,实则为后文铺陈仕途艰辛、人生感慨埋下重要伏笔,将读者带入诗人过往的宦游情境之中。“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此句在字面意义上承接“远游”,生动描绘出旅途的漫长与艰难,道路遥远曲折,途中风波不断阻碍前行。而在深层含义上,诗人巧妙地以路途险阻暗喻世路的坎坷多艰、宦海的风云变幻。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形象地展现出旅途的不易,更寄寓了诗人对仕途生涯中种种挫折与困境的深沉感慨,将官场的险恶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诗人在此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看似诙谐地给出自己四处宦游的原因——好像是为饥饿所驱使。然而,一个“似”字却成为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关键。结合诗人的生平抱负,若当初入仕是为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那么在污浊黑暗的官场中,当理想化为泡影后,却依然滞留官场,这显然与他的本性相悖。因此,“似为”实则“不为”,这一巧妙的措辞,深刻地揭示出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委婉地表达出为官生涯与自身本性相左的无奈与苦闷。“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这两句进一步对“似”字进行补充说明,表面上看,诗人竭尽全力似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饱,而且只要有少许食物便能满足。但深入品味,其言外之意十分明显:若真的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又何必如此倾尽全力、远游奔波呢?诗人通过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仕途生活的反思,归隐田园的想法也在字里行间愈发清晰,同时也暗含了他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周旋于世俗、向乡里小儿折腰的耿介之志。“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经过对仕途险恶的深刻体验和对物欲累人的深入思考,诗人最终得出结论,认为继续在仕途上奔波并非明智之举。于是,他毅然决定“息驾归闲居”,选择弃官归田、远离尘世的污浊,以此来保全自己的节操,实现回归自然的初心。这一结尾不仅与前文的种种感慨形成呼应,更鲜明地展现出诗人在历经磨难后依然坚守本心、不改高洁品格的坚定意志,凸显出其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困的高尚人生态度,使整首诗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诗人怀抱“济苍生”理想踏上仕途“远游”开篇,至历经世道艰险、官场腐败,理想破灭后“息驾归闲居”收尾,完整呈现其从入仕到归隐的心理转变过程,彰显出诗人不愿屈从官场,坚持退隐守节的坚定态度。诗歌全篇十句,在结构安排上颇具匠心。前四句以写实为主,字里行间暗含虚意,叙述往昔远游为官的经历,寄寓世道坎坷、宦海莫测的深沉感慨;中间四句以心理对白的形式展开,看似虚写对入仕意义的思考,实则反映生活困苦与低欲求的现实;最后两句点明主旨,突出诗人超凡脱俗的人格境界。从艺术手法来看,全诗虚实相生,既叙经历又抒情怀,叙事与抒情自然融合。用字凝练精准,短短数语便勾勒出复杂心境与人生抉择,深刻的思想意蕴在简洁文字中得以充分展现。
#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罹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靖节退归之后,世变日甚,姑每得酒,饮必尽醉,赋诗以自娱。此昌黎韩氏所谓“有托而逃焉者”也。
元刘履《选诗补注》卷五
# 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 《饮酒二十首》,犹为泛滥。如此情至、理至、气至之作,定为杰作!世人不知其好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
# 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阮公《咏怀》,杜公《秦州杂诗》,退之《秋怀》,皆同此例,即所谓遣兴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魏晋·曹植《矫志诗》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止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