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池里萍":那池中惹人怜爱的浮萍,
# 里:一作内。,可怜:可爱。
"葐蒀紫复青":青中透紫的色泽如烟霭般朦胧。
# 葐蒀:同“氛氲”,形容池中之萍繁盛。一作气氲。
"工随浪开合":轻巧随波浪起伏开合聚散。
# 开合:聚散。,浪:指水波。,工:一作巧。
"能逐水低平":低伏时随水波沉浮舒展。
# 低平:犹言沉浮。
"微根无所缀":细根难扎入水底泥土,
"细叶讵须茎":纤叶纤弱何须茎秆支撑。
# 讵:岂。
"飘荡终难测":漂泊无定终难预知去向,
# 荡:一作泊。
"流连如有情":徘徊水畔似含依依情意。
# 流:一作留。
明代文学家
刘绘(1505~1573),明代文学家。字子素、汝素、少质,号嵩阳,汝宁府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授行人,后改任户科给事中。因两次弹劾权臣夏言,被排挤出京城,出任重庆知府。其诗作格局宏大严整,然而缺乏深刻的情致意蕴;文章不刻意雕琢修饰,畅所欲言。钱谦益称其“文章雄健可喜,其诗才气奔腾,而风调未谐,多生狞兀之致”。著有《嵩阳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咏萍》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以池中浮萍为吟咏对象,通过捕捉其静姿与动态的交织,刻画出浮萍青紫交叠的朦胧美感、随波浮沉的灵动姿态,以及无根无茎却自成天地的生存哲学。全诗语言清丽婉转,在动静相生的意象中构建出物我交融的审美意境,展现了南朝诗歌对自然微物的人文观照与哲思提炼。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可怜池内萍”即以“可怜”直陈胸臆,如《楚辞》“目眇眇兮愁予”般直露怜惜之情。诗人见萍色“葐蒀紫复青”,便脱口道出怜爱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即以“可怜池内萍,氛氲紫复青”点明所咏之物,将读者视线引向池中浮萍。这浮萍生于近处池中,便于诗人细致观察。只见它弥漫水面,青紫相间的叶片笼罩着淡淡烟霭,娇嫩柔美,令人顿生怜爱之情。开篇两句饱含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二句承前启后,生动描绘浮萍的动态之美。浮萍随波起伏,水涨则高,水平则平,姿态轻盈曼妙。诗人以“巧随”、“能逐”拟人化描写,既赞美浮萍的适应能力,又暗含人生感悟,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意犹未尽,又进一步赞叹浮萍的生命力:“微根无所缀,叶细讵须茎?”浮萍根系虽微,却因此不受束缚;叶片虽细,却无需依赖茎干。“讵须”二字以反问语气,表达了对浮萍独特生存方式的肯定与怜爱。此二句辩证地看待浮萍的生存特点,富有哲理意味。结尾“漂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直抒胸臆,余韵悠长。浮萍终究难逃漂泊命运,但此刻似有留恋之意。“留连如有情”含蓄隽永,既可理解为浮萍对池水的不舍,也可视为诗人对浮萍的眷恋,情思绵长,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别出心裁,构思精巧,文笔清新脱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浮萍的怜爱与珍视之情。
# 人们常以萍的随水飘浮,比喻人的行踪无定。但本诗的主旨主要落在浮萍的随遇而安、见机而作上。因此,这首诗总的基调是赞而非叹。
现代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
下一篇:南北朝·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