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期期未归":丈夫的归期不回来,
# 期未归:期望而没有归来。,佳期:这里指行人的归期。
"望望下鸣机":心里难过,织不下去,便走下了织机。
# 鸣机:织机。,望望:心中怨望。
"徘徊东陌上":出门等待,在田间徘徊,
"月出行人稀":一直等到月亮出来、行人稀少的时候。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通过描绘思妇在丈夫归期已过仍未归时,停下织布、出门徘徊等待的情景,表达了女子对未归之人的深切思念与内心的孤寂。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思妇在夜间织布时,对夫君的深切怀念,渴盼其早日归返。思妇与夫君曾约定“佳期”,然而归期已至,夫君却不见踪影。这让思妇内心焦急万分,她不住地翘首张望,满心期待着夫君的身影,可始终未能如愿,无形的惆怅悄然袭上心头。这与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所表达的濒于绝望的期待不同。思妇是有明确“佳期”可盼的,正因如此,她的希望越大,思念之情便愈发浓烈,急切难耐;而当“佳期”已过夫君却未归,希望落空,失望与沉痛也随之加深。她不禁猜测,夫君是在旅途中遭遇不幸,还是忘却了彼此的山盟海誓?这般念头让她不忍再想下去。为了排遣苦闷,她全身心投入到织布劳作中,可织布机“唧唧复唧唧”的声响,非但没能平息她的烦恼,反而搅得她思绪更加纷乱。无奈之下,她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出了杂乱的屋子。“望望”二字,与其说是直接刻画思妇的怨望心理,不如说是在描绘她翘首盼夫的姿态神情。通过这种外在姿态,婉转地展现出她内心的怨望。如此理解,方能体会到诗句中丰富的形象感与深厚韵味,也能明晰“徘徊东陌上”的情感脉络。否则,从心理刻画陡然转向动作描写,便会显得生硬突兀。依循这一脉络,仿佛能看到思妇在织机前一次次遥望,满心失望后走下织机,出门后仍是一步一望,来到郊外月色笼罩的田野。荒漠的原野、寂静的旷野,瞬间将她包围,她的心情也似乎随之平静下来。恰似汹涌澎湃的巨流,在峡谷中激腾、撞击、喧嚣后,汇入广袤无垠的平湖,变得舒缓从容。在这静谧的氛围里,她独自在田间小路上徘徊,直至月亮悄悄升起,行人逐渐隐没。此时,诗人不再着力描绘主人公的心态,而是勾勒出一幅月下思妇沉吟的画面,营造出清幽深远的意境。读者能从这幅静谧的图景与宁谧的氛围中,从思妇的徘徊踯躅间,体会她的心境,揣摩她的情思。无尽的思念与遐想,都融于这清寂空旷的境界之中。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含蓄蕴藉。沈德潜评其“即景含情,怨在情外”,确是精准之论。从声律结构看,此诗具有鲜明的格律化倾向,属于“对式”绝句,即两联各自成对但互不粘连,这是“永明体”诗的特殊形式,体现了五言诗从古体向律体演变的轨迹,也展现了谢朓作为“永明体”代表作家在声律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悼亡诗》
下一篇:南北朝·刘绘《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