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疏钟动":山谷口响起稀疏的钟声,
# 疏钟:指稀疏的钟声。
"渔樵稍欲稀":渔人和樵夫逐渐消失在视野中。
# 渔樵:打渔砍柴。
"悠然远山暮":我安然地独自面对着远山的夕阳,
"独向白云归":朝着白云的方向悠然归栖。
"菱蔓弱难定":柔弱的菱茎随着水波摇摆不定,
# 菱蔓:菱茎。细长蔓延,故名。
"杨花轻易飞":微风吹过,杨花漫无目的地在空中飘扬。
"东皋春草色":春天的原野草色青青,
# 东皋: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
"惆怅掩柴扉":我惆怅地关上柴门,将这一切静谧与纷扰隔绝在外。
# 柴扉:柴门。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山水诗。描绘了谷口疏钟敲响、渔樵渐少,诗人独向白云归的暮景,以及菱蔓、杨花、东皋春草等景色。借自然之景,表达了诗人对随权势摇摆的小人的讽意,以及自身作为高洁之士,面对小人得志、贤士退隐现状的惆怅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两联通过描绘谷口疏钟、日暮远山、稀落渔樵等景象,营造出宁静、孤寂的氛围,抒发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比喻:“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将菱蔓和杨花比作那些随权势摇摆的小人,形象地表达诗人对这类人的批判。象征:以“东皋春草色”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格,表达自爱自尊。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王维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日暮山谷图,稀疏的钟声在谷口回荡,打渔砍柴的人渐渐稀少,一幅宁静又略带孤寂的画面缓缓展开。颔联“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诗人独自朝着白云缭绕的山中归去,远处山峦在暮色中悠然静立,“独”字突出了他的孤独。颈联“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表面写菱蔓柔弱难固定、杨花随风易飘飞的春景,实则把菱蔓和杨花比作那些毫无操守、随权势摇摆的小人,诗人见此情景,心中满是不屑与惆怅。尾联“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东皋的春草生机勃勃,诗人以春草自比,暗示自己如芳草般品格高洁,却只能无奈地掩上柴扉,这份惆怅背后,是对小人得志、贤士退隐的不满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归辋川作》的语言平淡,却营造出闲适、简远的意境。诗中写景精妙,借菱蔓、杨花隐喻小人,以春草自比,含蓄深沉。既展现了辋川日暮的自然之美,又委婉抒发诗人对小人当道、贤士退隐的惆怅无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上一篇:唐·王维《饭覆釜山僧》
下一篇:唐·岑参《经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