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酒与君君自宽":斟酒给你请你自慰自宽,
# 自宽:自我宽慰。《列子·天瑞》:“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人情翻覆似波澜":人情反复无常就像波澜。
# 翻覆:谓反覆无常;变化不定。,人情:人心。
"白首相知犹按剑":相交到老还要按剑提防,
# 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表示提防。,相知:互相知心的朋友。
"朱门先达笑弹冠":先贵者却笑我突然弹冠。
#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草色全经细雨湿":野草新绿全经细雨滋润,
# 经:一作轻。
"花枝欲动春风寒":花枝欲展却遇春风正寒。
# 花枝:开有花的枝条。
"世事浮云何足问":世事浮云过眼不值一提,
# 何足问:不值得一顾。何足,犹言哪里值得。,世事:世务,世上的事。
"不如高卧且加餐":不如高卧山林努力加餐。
# 加餐:慰劝之辞。谓多进饮食,保重身体。,高卧:悠闲地躺着。指隐居不仕。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拗体七律,也是一首劝慰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人情翻覆如波澜的世态炎凉,如“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又通过“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展现自然景象,暗示人生境遇。王维以酌酒劝慰友人裴迪,表达对世事的愤慨与无奈,同时抒发自身欲用世而不得的愤激,以及劝友人看淡世事、自我宽慰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将本应亲密的“白首相知”却“按剑”相对,与富贵者对他人求仕的嘲笑进行对比,突出人情的反复无常与冷漠,强化对世态炎凉的批判。象征:以“世事浮云”象征世间变幻无常的人事,形象地传达出诗人认为世事不值得过多追问的态度,为后文劝友人“高卧且加餐”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君”字重复,强调劝友实则为自宽,凸显心中愤懑难排。将“人情”比作“波澜”且用“翻覆”形容,生动表现出对人情反复无常的愤激。“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用“白首相知”却“按剑”,写出相知之人反目,“朱门先达”对他人出仕的嘲笑,展现世态炎凉。“笑”字有力地抨击了那些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细腻描写草经细雨、花枝欲动却遇春风寒的景象,即景抒情。“全经”“欲动”用词精妙,既展现自然之美,又蕴含禅意哲理,与前文世俗的凉薄形成鲜明对照。“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世事浮云”运用比喻,形象表明对世事的不屑。“高卧且加餐”传达出一种看似超脱,实则隐含无奈的处世态度,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 “草色”“花枝”固是时景,然亦托喻小人冒宠、君子颠危耳。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郭云:“风”“雨”托比深婉。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王元美曰:王维七言律,自《早朝》诸篇外,往往不拘常调,至此篇四联皆用反法,亦初盛唐所无。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钟云:直直命题,便藏感慨。钟云:好起(“酌酒与君”句下)。钟云:感慨矣,忽着此和细语。此诗去粗露一途亦近矣,此二语救之(“草色全经”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五六赋时景为此。结在王不浅,今人学之便浅。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周敬曰:此诗洞彻世态,发语凄怆。中四句正说人情反复,托意宏深。结束处便有厌弃尘世之思。又曰:五六清健、气格矫矫。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炉火纯青,妙极矣。此又七律中高一着者也。极舒徐淡与之致,立论故不见其轻薄。第七句“世事浮云”,妙与“春风”“细雨”相为映带。“何所问”三字,将上所论人情世事一切消纳。第八句乃为缴足,去路悠然。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四联皆用拗体,另是一法。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上一篇:唐·王维《归嵩山作》
下一篇:唐·白居易《如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