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sōng
shān
zuò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2
qīng
chuān
dài
cháng
chē
xián
xián
liú
shuǐ
yǒu
qín
xiāng
huán
huāng
chéng
lín
luò
mǎn
qiū
shān
tiáo
sōng
gāo
xià
guī
lái
qiě
guān

译文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远远地来到嵩山脚下安家落户,紧闭房门不再与人来往。

逐句剖析

"清川带长薄":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

#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带:围绕,映带。,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清,一作“晴”。川,河川。

"车马去闲闲":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去:行走。

"流水如有意":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禽相与还":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 相与:相互作伴。,暮禽:傍晚的鸟儿。禽,一作“云”。

"荒城临古渡":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

#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临:当着,靠着。,荒城: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落日满秋山":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迢递嵩高下":远远地来到嵩山脚下安家落户,

#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迢递:遥远的样子。递:形容遥远。

"归来且闭关":紧闭房门不再与人来往。

#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闭:一作“掩”。,且:将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嵩山作》是唐代王维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行旅为题材,描绘诗人辞官归隐嵩山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诗人先展现清川环绕长林,车马悠然前行之景,借流水、暮禽拟人化描写,传达闲适自得;又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勾勒萧瑟画面,流露出孤寂。写作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内心复杂情绪融入沿途景色。从首联的悠然,到颔联的闲适,再到颈联的孤寂,最后尾联表明归隐决心,情感层次丰富。此诗充分体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以清新自然之笔,描绘出归山途中的景致与心境,为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之作,展现出王维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归嵩山作》为唐代王维所作。一说,王维在官场历经沉浮,看透了仕途的复杂与艰辛,产生了归隐之心,遂辞官踏上归山之路,创作此诗记录归途中的所见所感。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王维虽有才华抱负,但在官场中难以施展,且可能受到排挤等,促使他选择回归自然,寻求内心宁静。另一说,王维本就倾心于山水自然,对田园生活充满向往,此次归嵩山是他追求理想生活方式的践行,借由诗歌描绘归途中景致,抒发即将归隐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嵩山途中,清川环绕长林,车马缓缓行进,流水似有意相伴,暮禽一同归返,还途经荒城、古渡,见落日洒满秋山的景象。通过这些沿途景色的描绘,营造出闲适又略带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途中复杂的心境,既有回归自然的悠然,也有对未知的落寞。

2. 写作手法

拟人:“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情感与行为,将它们描绘得仿佛理解诗人归山之意,主动相伴,生动传达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使景与人的情感相融。寓情于景:“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描绘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的萧索之景,诗人将自己归隐途中的孤寂之情融入其中,借景含蓄地表达内心的落寞。动静结合:“清川带长薄”中清川的流动为动景,长薄的静立为静景;“车马去闲闲”,车马的行进是动,整体悠然的状态又营造出宁静氛围。动静相衬,勾勒出一幅和谐且富有生机的画面,展现出归途中的独特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清川”蜿蜒环绕着“长薄”,勾勒出山水相依的秀丽画面,一个“带”字使画面富有动态与美感。“车马去闲闲”描绘车马缓缓前行,“闲闲”二字生动地展现出诗人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心境,为全诗定下闲适的基调。此联从视觉角度,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自然之景与诗人的状态和谐相融。颔联“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流水”和“暮禽”以人的情感与行为。仿佛流水知晓诗人归山的心意,暮禽也愿意相伴同行,巧妙地借自然景物,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归山时那种悠然闲适、仿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惬意之情。颈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视角一转,描绘出荒城临近古渡,落日余晖洒满秋山的画面。“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组合,营造出一种萧索、孤寂的氛围,与前文的闲适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出诗人在归途中心境的悄然变化,于闲适之中夹杂了一丝对过往及未知的落寞。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表明嵩山的遥远,“归来”明确点出诗人归山的行为,“闭关”则体现诗人归隐后欲远离尘世、专注内心修行的决心,收束全诗,升华了诗人归隐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归嵩山作》写于诗人归隐之初,与后期受禅宗思想影响、多描绘空明澄澈之境的山林隐逸诗大为不同。整首诗层次清晰,随着诗人笔触推进,归山途中景色不断变换,作者情感也随之呈现出细腻的波动。​起始阶段,诗人心境安详从容,面对“清川”“长薄”“流水”“暮禽”这些山林景致,心中满是回归的亲切与欣喜,洋溢着闲适自得之感。然而,诗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的出现,又悄然透露出诗人归隐后心境的寂寥,夹杂着几分失意与清冷,情感转向凄清悲苦。但总体而言,诗人最终回归到了恬静澹泊的心境。这一过程,既展现出诗人对辞官归隐闲适生活的积极向往,又隐隐流露出愤激不平与无奈之下的选择。​王维创作此诗时随性自然,不着刻意雕琢之痕,却将景色与情感真切生动地展现出来,含蓄而意味深长。诗中的意境悠远,景中含情。一方面,山林景物传递出回归的喜悦;另一方面,部分意象又折射出心境的复杂。整首诗营造出安然闲适、宁静淡泊的氛围,令人回味无穷,充分体现了“不求工而未尝不工”的恬淡清新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顾云:造语已近自然。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闲适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尝不工者,此诗是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起是《选》语。

明顾璘《批点唐音》

# 钟云:“如有意”深于无意(“流水”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信心而出,句句自然,前辈所谓“闲适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自工者”,此也。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看右丞此诗,胸中并无一事一念。口头语,说出便佳;眼前景,指出便妙。情境双融,心神俱寐,三禅天人也。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全篇直叙格。二语虽是写景,却连自己归家之喜一并写出,看其笔墨烘染之妙,岂复后人所及(“流水”一句下)。

清黄生

# 右丞作此诗时,犹未到家也。诗做至此,工夫方满足。岂可尽人去做,信手涂来,辄矜敏捷也?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顾云:冲古。此等诗当知其作法条理,前四句叙归途景色之趣,后四句叙嵩山景色闲旷。可以超遁之趣。景自分属不窒。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闲远(“暮禽”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纪昀:非不求工,乃已雕已琢,后还于朴,斧凿之痕俱化尔。学诗者当以此为进境,不当以此为始境,须从切实处入手,方不走作。冯班:第四直用陶句,非偷也。何义门:二四见得鱼鸟自尔亲人,归时若还归故我。

现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苍凉在目,神韵要体味。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前六句一路写来,总为“迢递”二字作势,谓经多少夕阳古渡、衰草长堤,而嵩山尚远也。末句“且”字,乃深一层说,言时衰世乱,姑且闭门谢客耳。

近代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北青萝》

下一篇:唐·王维《酌酒与裴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