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不滑道":细雨未浸湿路面,
"断云疏复行":流云时疏时续漂移。
"紫崖奔处黑":山崖奔涌处暗影浓重,
"白鸟去边明":白鸟掠过处天色清朗。
"秋日新沾影":秋日初雨点染新影,
"寒江旧落声":寒江上,往日的流水声依旧在回响。
"柴扉临野碓":简陋的柴门紧邻着野外的石碓,
# 碓: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柴扉:用柴棒制作的门。
"半得捣香粳":半舂稻谷飘散清香。
# 得:一作湿。
"江雨旧无时":江上的雨常无定时,
"天晴忽散丝":天晴时忽又飘落如丝的细雨。
"暮秋沾物冷":深秋的雨浸湿万物,寒意侵人,
"今日过云迟":今日的云层迟迟不散。
"上马迥休出":本欲上马远行却作罢,
# 迥:一作回。
"看鸥坐不辞":独坐静观鸥鸟飞翔。
"高轩当滟滪":高敞的轩窗正对滟滪险滩,
# 高:一作层。
"润色静书帷":雨水的润泽让书房的帷帘更显静谧。
"物色岁将晏":秋色渐深岁暮将至,
"天隅人未归":流落天涯之人仍未归乡。
"朔风鸣淅淅":北风呼啸声淅淅不断,
"寒雨下霏霏":冷雨纷飞寒意侵衣。
"多病久加饭":久病缠身勉强多食几口饭,
"衰容新授衣":面容衰朽又逢换季添新衣。
"时危觉凋丧":时局危殆更觉万物凋零,
# 凋丧:一作丧乱。
"故旧短书稀":故友疏离音信愈发稀少。
"楚雨石苔滋":楚地的雨浸湿了石头与苔藓,
"京华消息迟":京都的消息却迟迟未能传来。
"山寒青兕叫":寒山中青兕的哀嚎声回荡,
"江晚白鸥饥":暮色里江边的白鸥因饥饿而低飞。
"神女花钿落":神女的花钿零落凋谢,
"鲛人织杼悲":鲛人泣泪织布的机杼声充满悲凉。
"繁忧不自整":纷乱的忧愁难以排遣,
"终日洒如丝":整日如细雨般绵密不绝。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比喻:“江雨旧无时,天晴忽散丝”中,“散丝”比喻细雨如丝,既描摹雨景的轻柔,也暗喻诗人对时局无常的无奈。拟人:“微雨不滑道,断云疏复行”,将“断云”拟人化,以“疏复行”形容云朵的聚散飘动,赋予其游移不定的动态感,暗示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感怀。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微雨不滑道,断云疏复行”以动态写雨霁之景,突出秋雨的轻盈与云散的疏朗。“紫崖奔处黑,白鸟去边明”通过紫黑山崖与白鸟的明暗对比,暗喻自然秩序的苍劲与灵动。“柴扉临野碓,半得捣香粳”转向农事,雨润粳稻的细节既流露对农耕生活的向往,亦隐含对民生疾苦的体察。第二首:“天晴忽散丝”写雨势无常,“看鸥坐不辞”以静观姿态展现超然物外的自适。“高轩当滟滪”借滟滪堆的险峻暗喻时局动荡,而“润色静书帷”则反衬诗人内心的沉静,形成矛盾张力。第三首:“多病久加饭,衰容新授衣”以细节刻画暮年多病之态,“时危觉凋丧”直指安史之乱后的凋敝。“故旧短书稀”透露出战乱中人际疏离的孤独感,凸显“诗史”的沉痛。第四首:“神女花钿落,鲛人织杼悲”以神话典故隐喻百姓苦难与战乱摧残。末句“终日洒如丝”将雨丝与愁思合一,形成“景语即情语”的意境升华,体现杜甫对苍生的终极关怀。
上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平公》
下一篇:唐·薛涛《十离诗·鱼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