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哭多新鬼":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
# 新鬼:新死去士兵的鬼魂。《左传·文公二年》:“吾见新鬼大故鬼小。”,战哭:指在战场上哭泣的士兵。
"愁吟独老翁":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 老翁:杜甫自称。,愁吟:哀吟。
"乱云低薄暮":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
# 薄暮:接近日落,傍晚。
"急雪舞回风":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
# 回风:旋风。
"瓢弃尊无绿":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
# 绿:新酿的酒还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即绿酒),细如蚁(即酒的泡沫),称为“绿蚁”。,尊:又作“樽”,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弃:一作“弄”。,瓢: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
"炉存火似红":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 火似红:指有炉而无火。
"数州消息断":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
# 数州:包括发生战事和亲人所在的地区。消息:指战事进行情况和妻子弟妹的近况。
"愁坐正书空":忧愁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 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唐李公佐《谢小娥传》:“余遂请齐公书于纸。乃凭槛书空,凝思默虑。”,愁坐: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对雪》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全诗通过描绘安史之乱中长安城的风雪景象与个人困境,表达了诗人对家国动荡的深切忧虑与对民生疾苦的沉痛悲悯。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描绘了乱云低垂、风雪交加的景象,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借这样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压抑、混乱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乱世的愁苦与忧虑之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雪景之中,情景交融。用典:“愁坐正书空”运用了东晋殷浩北伐失败后,被废为庶人,心中愤懑,常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的典故。杜甫在这里借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当前战乱局势的无奈、悲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对比:诗中的雪景之寒与诗人想象中的“火似红”的温暖形成对比,以虚暖衬实寒,突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寒冷和内心的凄凉。
3. 分段赏析
《对雪》首联以“战哭”与“愁吟”奠定全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紧密结合。颔联通过恶劣天气的描写,诗人将内心的焦虑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外化于景,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效果。颈联“瓢弃”“樽无绿”以酒器空置暗示诗人贫困潦倒,“炉存火似红”则以虚火反衬现实酷寒,虚实结合凸显生存艰难。尾联将个人愁苦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愁坐”二字凝结了诗人对时代苦难的深刻反思。全诗以“雪”为线索,从战乱惨状(首联)到自然隐喻(颔联),再到生存困境(颈联),最终指向家国之痛(尾联)。杜甫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与意象叠加,将个人的饥饿、孤独与国家的破碎熔铸为一首乱世悲歌,展现了“诗史”的实录精神与“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 作品点评
《对雪》以精炼的语言与深刻的意象,将个人困境与家国之痛熔铸为一首乱世悲歌。其价值不仅在于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更在于杜甫通过“雪”这一意象,构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精神世界——在严寒与黑暗中,诗人的良知与悲悯如星火般闪耀。这首诗不仅是杜甫诗歌风格成熟的标志,更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至今仍能引发人们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反思。
上一篇:唐·司空图《乐府》
下一篇: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