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īng
zhō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yīng
lái
guò
jiāng
shuǐ
jiāng
shàng
zhōu
chuán
yīng
míng
yīng
西
fēi
lǒng
shān
fāng
zhōu
zhī
shù
qīng
qīng
yān
kāi
lán
xiāng
fēng
nuǎn
àn
jiā
táo
huā
jǐn
làng
shēng
qiān
shí
cháng
zhōu
yuè
xiàng
shuí
míng

译文

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鹦鹉已向西而飞回到陇山,鹦鹉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春风和暖烟云缭绕飘来阵阵兰香,两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层层锦浪。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长洲上孤月朗照究竟是为谁而明。

逐句剖析

"鹦鹉来过吴江水":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

# 吴江:指流经武昌一带的长江。因三国时属吴国,故称吴江。

"江上洲传鹦鹉名":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鹦鹉已向西而飞回到陇山,

# 陇山:又名陇坻,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相传鹦鹉出产在这里。

"芳洲之树何青青":鹦鹉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

# 芳洲:香草丛生的水中陆地。这里指鹦鹉洲。

"烟开兰叶香风暖":春风和暖烟云缭绕飘来阵阵兰香,

"岸夹桃花锦浪生":两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层层锦浪。

# 锦浪:形容江浪像锦绣一样美丽。

"迁客此时徒极目":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

# 迁客:指被流放过的人。这里是诗人自称。

"长洲孤月向谁明":长洲上孤月朗照究竟是为谁而明。

# 向谁明:意即照何人。,长洲:指鹦鹉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鹦鹉洲》为唐代李白所作的拗体七律。诗中以鹦鹉洲切入,描绘了洲上树木葱茏,兰叶飘香,桃花夹岸,锦浪涌动的景色。诗人借景抒情,表面写鹦鹉洲,实则吊古伤今,既表达了对祢衡才华出众却命运悲惨的痛惜,也借祢衡的遭遇自比,抒发自身有才却无法施展抱负的悲愤。全诗情景交融,运用委婉的手法,将深沉复杂的情感蕴含于对景致与典故的描写之中,尽显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又饱含深情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鹦鹉洲》由唐代李白所写。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李白遇赦后结束巴陵之游,重回江夏。在此期间,他览胜访友,重拾诗酒豪情。在这样的情境下,李白看到鹦鹉洲的景色,联想到古人祢衡的遭遇,便写下此诗。当时他饱经流离,借此诗以洲上春景和祢衡之事,衬托出自身孤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拗体七律,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鹦鹉洲上鹦鹉曾留、树木青葱,以及兰叶飘香、桃花夹岸、锦浪涌动的景象。借对鹦鹉洲景致的描写,以及对祢衡命运的感慨,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祢衡的痛惜,同时借古喻今,抒发自身有才却无法实现抱负的悲愤,以及历经漂泊的孤寂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提及祢衡的典故,祢衡才高却被杀,诗人借这一历史人物的遭遇,类比自身有才无命的处境,表达对其命运的痛惜和对自己境遇的悲愤。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在“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中,烟雾散开,兰叶散发香气,暖风拂面,两岸桃花盛开,激起如锦般的波浪,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温馨美好的景象。但此时诗人作为迁客,处于被贬的境遇,只能徒然极目远望,如此乐景更加凸显出他内心的孤寂、落寞以及被贬的哀愁。双关:“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孤月”既指实际看到的鹦鹉洲上那轮孤独的月亮,又暗喻自己如同这孤月一般,身为迁客,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与悲凉。

3. 分段赏析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语言上,“鹦鹉”反复出现,增添韵律感。表达技巧上,一语双关,实指鹦鹉又代指祢衡及《鹦鹉赋》,虚实结合,引出鹦鹉洲得名由来,为全诗奠定怀古基调。“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内容主题方面,借鹦鹉西飞暗示祢衡被杀,以芳洲碧树依旧,衬其已逝,情韵悠长,体现诗人对祢衡的深切怀念。形象塑造上,描绘出洲上树木青青之景,增添画面感。“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语言上,炼字精妙,“开”“暖”“夹”“生”等字生动展现春日景象。表达技巧上,通过多感官描写,视觉上花团锦簇、兰叶摇曳、桃花夹岸,嗅觉上兰香阵阵,营造出明媚春景,却反衬出诗人内心孤寂。“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情感主旨上,直抒胸臆,“迁客”点明诗人身份,“徒极目”尽显无奈,以孤月之问,将对祢衡的缅怀与自身遭遇相联系,抒发漂泊孤寂与抱负难展的悲愤,使情感更深沉。

4. 作品点评

《鹦鹉洲》是李白吊古伤今之作,借祢衡之事抒发自身沉痛感慨。诗人以祢衡自比,借对鹦鹉洲的描写,将怀人、写景与自伤巧妙融合,情感深沉蕴藉,与《望鹦鹉洲怀祢衡》相比,更显含蓄。从艺术风格上看,该诗与崔颢《黄鹤楼》风格逼肖,虽有观点认为二者存在争高下之意,但此诗并非单纯摹仿,而是自然呈现出独特韵味。诗中景物描绘生动,“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营造出优美意境,与深沉情感相互映衬,使意境浑融。在格律方面,此诗属拗体七律,前两联不合律,后两联合律,且存在出韵情况,也因此曾被看作七古。这并非李白不擅或不愿创作七律,而是受当时七律尚未完全定型的发展现状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鹦鹉洲在今鄂州城南,对南楼。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

元末明初方回《瀛奎律髓》

# 太白七言,绝无蕴藉,《鹦鹉洲》一首,气格高岸。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芳洲之树何青青”,只得七个字,一何使人心杳目迷,更不审其起尽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极似《黄鹤》。“芳洲”句更拟“白云”、极骚雅,正嫌太骚。“烟开”二句,较“晴川”句竟分雅俗矣。结故清远足敌。

宋严沧浪《李太白诗醇》

# 犹是《凤台》余韵,情景觉称,终觉豪胜。此以正平吊正平者。

宋末元初刘须溪《唐诗品汇》

# 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然律犹可间出古意,古不可涉律……李太白“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乃律间出古,要自不厌也。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 太白《鹦鹉洲》拟《黄鹤楼》为尤近,然《黄鹤》语无不炼,《鹦鹉》则太轻浅矣。至“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下比李赤,不见有异耳。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 此则与《黄鹤楼》诗宗旨略同,乃颢诗如虎之威,此如凤之威,其德自别。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此七律变体。初唐沈詹事《龙池篇》已发其端,崔颢《黄鹤楼》便肆意为之,于《金陵凤凰台》效之最劣,此则生趣勃然矣。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质公曰:此篇凡三“鹦鹉”、三“江”、三“洲”、二“青”字,其去皆出于《黄鹤楼》《龙池篇》二作,与《凤凰台》同一机抒,而天锦灿然,亦一奇也。

清张揔《唐风怀》

# 与崔语一例,而词势不及,似稍逊《凤凰台》。

清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 起四句虽与崔作一意,而体格自殊,崔作乃金针体,此作乃扇对格也。

清陆贻典《瀛奎律髓汇评》

# 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每有之,大历后,此调不复弹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人谓此必又拟《黄鹤楼》,似也。圣叹云:一蟹不如一蟹。以予观之,则殊未肯让崔独步也。前半亦是顺叙法,而却以凤凰台之二句展作三句,可见伸缩变化,皆随乎人,岂当为格律所拘耶?“芳洲之树何青青”,较“白云千载空悠悠”更具情趣。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画笔不到。义山安敢望此?

清何义门《瀛奎律髓汇评》

# 青莲自《黄鹤楼》以后,屡为此体,然皆不佳。此首稍胜《凤凰台》,究竟只三、四好,以下音节已失,字句非所论矣。然此理甚微,看沈《龙池篇》与崔颢《黄鹤楼》自知。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李白《鹦鹉洲》一章乃庚韵而押“青”字,此诗《文粹》编入七古,后人编入七律,其体亦可么可今,要皆出韵也。

清汪师韩《诗学纂闻》

# 白云悠悠,不觉添出芳洲之树,却明露凑泊,此故可思。五、六二句亦未免走俗。崔是偶然得之,自然流出。此是有意为之,语多衬贴,虽效之而实不及。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崔颢《黄鹤楼》,千古擅名之作,只是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太白《鹦鹉洲》,格律工力悉敌,风格逼肖,未尝有意学之而自似。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溪居》

下一篇:唐·殷尧藩《端午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