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来过吴江水":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
# 吴江:指流经武昌一带的长江。因三国时属吴国,故称吴江。
"江上洲传鹦鹉名":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鹦鹉已向西而飞回到陇山,
# 陇山:又名陇坻,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相传鹦鹉出产在这里。
"芳洲之树何青青":鹦鹉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
# 芳洲:香草丛生的水中陆地。这里指鹦鹉洲。
"烟开兰叶香风暖":春风和暖烟云缭绕飘来阵阵兰香,
"岸夹桃花锦浪生":两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层层锦浪。
# 锦浪:形容江浪像锦绣一样美丽。
"迁客此时徒极目":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
# 迁客:指被流放过的人。这里是诗人自称。
"长洲孤月向谁明":长洲上孤月朗照究竟是为谁而明。
# 向谁明:意即照何人。,长洲:指鹦鹉洲。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拗体七律,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鹦鹉洲上鹦鹉曾留、树木青葱,以及兰叶飘香、桃花夹岸、锦浪涌动的景象。借对鹦鹉洲景致的描写,以及对祢衡命运的感慨,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祢衡的痛惜,同时借古喻今,抒发自身有才却无法实现抱负的悲愤,以及历经漂泊的孤寂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提及祢衡的典故,祢衡才高却被杀,诗人借这一历史人物的遭遇,类比自身有才无命的处境,表达对其命运的痛惜和对自己境遇的悲愤。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在“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中,烟雾散开,兰叶散发香气,暖风拂面,两岸桃花盛开,激起如锦般的波浪,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温馨美好的景象。但此时诗人作为迁客,处于被贬的境遇,只能徒然极目远望,如此乐景更加凸显出他内心的孤寂、落寞以及被贬的哀愁。双关:“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孤月”既指实际看到的鹦鹉洲上那轮孤独的月亮,又暗喻自己如同这孤月一般,身为迁客,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与悲凉。
3. 分段赏析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语言上,“鹦鹉”反复出现,增添韵律感。表达技巧上,一语双关,实指鹦鹉又代指祢衡及《鹦鹉赋》,虚实结合,引出鹦鹉洲得名由来,为全诗奠定怀古基调。“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内容主题方面,借鹦鹉西飞暗示祢衡被杀,以芳洲碧树依旧,衬其已逝,情韵悠长,体现诗人对祢衡的深切怀念。形象塑造上,描绘出洲上树木青青之景,增添画面感。“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语言上,炼字精妙,“开”“暖”“夹”“生”等字生动展现春日景象。表达技巧上,通过多感官描写,视觉上花团锦簇、兰叶摇曳、桃花夹岸,嗅觉上兰香阵阵,营造出明媚春景,却反衬出诗人内心孤寂。“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情感主旨上,直抒胸臆,“迁客”点明诗人身份,“徒极目”尽显无奈,以孤月之问,将对祢衡的缅怀与自身遭遇相联系,抒发漂泊孤寂与抱负难展的悲愤,使情感更深沉。
4. 作品点评
《鹦鹉洲》是李白吊古伤今之作,借祢衡之事抒发自身沉痛感慨。诗人以祢衡自比,借对鹦鹉洲的描写,将怀人、写景与自伤巧妙融合,情感深沉蕴藉,与《望鹦鹉洲怀祢衡》相比,更显含蓄。从艺术风格上看,该诗与崔颢《黄鹤楼》风格逼肖,虽有观点认为二者存在争高下之意,但此诗并非单纯摹仿,而是自然呈现出独特韵味。诗中景物描绘生动,“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营造出优美意境,与深沉情感相互映衬,使意境浑融。在格律方面,此诗属拗体七律,前两联不合律,后两联合律,且存在出韵情况,也因此曾被看作七古。这并非李白不擅或不愿创作七律,而是受当时七律尚未完全定型的发展现状影响。
# 鹦鹉洲在今鄂州城南,对南楼。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
元末明初方回《瀛奎律髓》
# 太白七言,绝无蕴藉,《鹦鹉洲》一首,气格高岸。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芳洲之树何青青”,只得七个字,一何使人心杳目迷,更不审其起尽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极似《黄鹤》。“芳洲”句更拟“白云”、极骚雅,正嫌太骚。“烟开”二句,较“晴川”句竟分雅俗矣。结故清远足敌。
宋严沧浪《李太白诗醇》
# 犹是《凤台》余韵,情景觉称,终觉豪胜。此以正平吊正平者。
宋末元初刘须溪《唐诗品汇》
# 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然律犹可间出古意,古不可涉律……李太白“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乃律间出古,要自不厌也。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 太白《鹦鹉洲》拟《黄鹤楼》为尤近,然《黄鹤》语无不炼,《鹦鹉》则太轻浅矣。至“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下比李赤,不见有异耳。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 此则与《黄鹤楼》诗宗旨略同,乃颢诗如虎之威,此如凤之威,其德自别。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此七律变体。初唐沈詹事《龙池篇》已发其端,崔颢《黄鹤楼》便肆意为之,于《金陵凤凰台》效之最劣,此则生趣勃然矣。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质公曰:此篇凡三“鹦鹉”、三“江”、三“洲”、二“青”字,其去皆出于《黄鹤楼》《龙池篇》二作,与《凤凰台》同一机抒,而天锦灿然,亦一奇也。
清张揔《唐风怀》
# 与崔语一例,而词势不及,似稍逊《凤凰台》。
清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 起四句虽与崔作一意,而体格自殊,崔作乃金针体,此作乃扇对格也。
清陆贻典《瀛奎律髓汇评》
# 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每有之,大历后,此调不复弹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人谓此必又拟《黄鹤楼》,似也。圣叹云:一蟹不如一蟹。以予观之,则殊未肯让崔独步也。前半亦是顺叙法,而却以凤凰台之二句展作三句,可见伸缩变化,皆随乎人,岂当为格律所拘耶?“芳洲之树何青青”,较“白云千载空悠悠”更具情趣。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画笔不到。义山安敢望此?
清何义门《瀛奎律髓汇评》
# 青莲自《黄鹤楼》以后,屡为此体,然皆不佳。此首稍胜《凤凰台》,究竟只三、四好,以下音节已失,字句非所论矣。然此理甚微,看沈《龙池篇》与崔颢《黄鹤楼》自知。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李白《鹦鹉洲》一章乃庚韵而押“青”字,此诗《文粹》编入七古,后人编入七律,其体亦可么可今,要皆出韵也。
清汪师韩《诗学纂闻》
# 白云悠悠,不觉添出芳洲之树,却明露凑泊,此故可思。五、六二句亦未免走俗。崔是偶然得之,自然流出。此是有意为之,语多衬贴,虽效之而实不及。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崔颢《黄鹤楼》,千古擅名之作,只是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太白《鹦鹉洲》,格律工力悉敌,风格逼肖,未尝有意学之而自似。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唐·柳宗元《溪居》
下一篇:唐·殷尧藩《端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