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g
mén
qiū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yǐng
mén
wéi
yuè
sān
chéng
xián
shuò
fēng
zhèng
yáo
luò
xíng
chóu
guī
xuán
yǎo
yǎo
shān
wài
máng
máng
jiāng
shàng
tiān
rén
dòng
tíng
shuǐ
yàn
xiāo
xiāng
yān
qīng
kuàng
xié
宿
hǎo
lín
nián
bǎi
líng
dàng
yàng
wàn
huà
xiāng
tuī
qiān
kōng
cāng
xún
míng
hǎi
xiān
wén
péng
hǎi
qiǎn
jiàn
sān
táo
yuán
jiàn
zēng
hào
tàn
mén
jīn
hái
lián
zhōng
dāng
yóu
zhuó
cāng
láng
quán

译文

来到荆州客旅,到今天已经一个多月了,月亮的形态也变换了三次。现在北风正紧,落叶萧萧,出门在外的游子因思归而忧愁。山外的落日,渺茫幽远,江上的天空,苍茫广阔。人们总是会迷恋洞庭之水,大雁总是要飞度潇湘浩瀚烟波。这里幽静清旷,是个修真养性的好地方,我的爱好经历多年也没有改变。人生百年,变化万千,绵绵不断。此行既没有寻找到仙人,也没有寻得溟海仙人。沧海桑田,你可见到海水变浅?你可见到王母的仙桃已经成熟了三回?倚着长剑,平增浩然长叹,扪着衣襟,只能自顾自怜。我仍然要游走大地,遍历江河湖海,用沧浪泉水,濯洗足污,保持高洁之志。

逐句剖析

"郢门一为客":来到荆州客旅,到今天已经一个多月了,

# 郢门:即荆门也。唐时为峡州夷陵郡,其地临江,有山曰荆门,上合下开,有若门象。故当时文士概称其地曰荆门,或又谓之郢门。西通巫、巴,东接云梦,历代常为重镇。

"巴月三成弦":月亮的形态也变换了三次。

# 弦:月半阒时,状如弓弦。农历每月七八日为上弦,二十二i口为下弦。,i成弦,谓一月有余。

"朔风正摇落":现在北风正紧,落叶萧萧,

"行子愁归旋":出门在外的游子因思归而忧愁。

# 归旋:回家。

"杳杳山外日":山外的落日,渺茫幽远,

# 日:太阳。,杳杳:遥远。

"茫茫江上天":江上的天空,苍茫广阔。

"人迷洞庭水":人们总是会迷恋洞庭之水,

# 迷:着迷。

"雁度潇湘烟":大雁总是要飞度潇湘浩瀚烟波。

# 度:乘着。

"清旷谐宿好":这里幽静清旷,是个修真养性的好地方,

"缁磷及此年":我的爱好经历多年也没有改变。

"百龄何荡漾":人生百年,变化万千,

# 百龄:百年。

"万化相推迁":绵绵不断。

"空谒苍梧帝":此行既没有寻找到仙人,

"徒寻溟海仙":也没有寻得溟海仙人。

"已闻蓬海浅":沧海桑田,你可见到海水变浅?

"岂见三桃圆":你可见到王母的仙桃已经成熟了三回?

"倚剑增浩叹":倚着长剑,平增浩然长叹,

"扪襟还自怜":扪着衣襟,只能自顾自怜。

"终当游五湖":我仍然要游走大地,遍历江河湖海,

# 游:游遍。

"濯足沧浪泉":用沧浪泉水,濯洗足污,保持高洁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郢门秋怀》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前四句点明客居郢门的时间,三个月如同三次弦月。秋风摇落,引发归愁,奠定全诗的愁苦基调。中六句描绘山外日、江上天的壮阔迷茫之景,以人对洞庭水的迷失和雁度潇湘烟,强化漂泊之感,感慨自己一直以来的追求与现状的矛盾。后八句感慨时光易逝,追求帝仙无果,只能浩叹自怜,最后决定归隐五湖,点明主旨,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情思深沉婉曲,既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怅惘,又寄寓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光阴易逝的慨叹,展现了李白诗歌中“哀愁与超脱交织”的独特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李白流放夜郎时创作。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四处干谒游说,但长期的奔波辛苦,且多次求仕不得举荐,内心失落。在流放夜郎途中,身处异乡,面对秋景,有感于自身遭遇与人生境遇,借诗歌抒发内心的思乡之情、人生慨叹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行旅思乡隐逸的五言古诗,借异乡秋景及自身对人生的思考,写出了诗人在仕途失意下的复杂情感与对理想归宿的探寻。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等句,借秋风摇落、山外日、江上天等景象抒发思乡、孤独、迷茫之情。对比:“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将人的迷茫与大雁的飞行对比,突出人的失意。用典:“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借用苍梧帝、蓬莱仙海、三桃、五湖、沧浪泉等典故,丰富诗歌内涵,表达诗人的追求与失意、归隐之情。

3. 分段赏析

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开篇点明诗人客居郢门的处境,“巴月三成弦”说明时间已至秋月,弦月如钩,既点明时令,又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思乡的情感基调,简洁地交代了时间与地点,引出下文的种种感慨。​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描绘了秋天的朔风劲吹,树叶纷纷摇落的景象,“摇落”一词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象,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行子愁归旋”直接抒发了诗人作为行旅之人渴望归家却不得的愁苦之情,借景与直抒胸臆相结合,强化了思乡之感。​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诗人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山外的太阳遥远而模糊,江面上的天空茫茫一片。“杳杳”“茫茫”两个叠词,生动地描绘出视野的广阔与景象的苍茫,营造出一种空旷、迷茫的意境,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人迷”写出诗人面对浩渺的洞庭水感到迷茫,不知前路何方,而大雁飞过潇湘的烟雾,更增添了一种凄清之感。诗人以自身的迷茫与大雁的飞行相对比,大雁尚有方向,而自己却前路迷茫,深化了内心的失意与无奈。​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诗人感慨自己一直喜好清旷的生活,然而时光流逝,到如今却一事无成。“缁磷”比喻时光对人的影响,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慨叹,从对外部景象的描写转入对人生的思考。​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进一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百年如波浪般起伏不定,万物变化相互推移。诗人以宏大的视角审视人生与自然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力,流露出深深的无奈。​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诗人回忆自己曾经空去拜谒苍梧帝,徒劳地寻找海上仙人,希望能实现抱负或寻求解脱,却都未能如愿。“空”“徒”二字强烈地表现出诗人追求理想却不得的失意与失落。​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借用蓬莱仙海变浅、三桃未圆的典故,暗示世事无常,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通过典故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增添了文化底蕴。​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诗人倚剑长叹,抚摸衣襟,自我怜惜。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将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外在的动作直观地表现出来。​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归隐的决心,最终应当像范蠡一样游于五湖,在沧浪泉中濯足,远离尘世的纷扰。这是诗人在经历了诸多失意后,为自己寻找的一种解脱方式,在超脱中又带着一丝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

下一篇:唐·韦应物《咏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