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门一为客":来到荆州客旅,到今天已经一个多月了,
# 郢门:即荆门也。唐时为峡州夷陵郡,其地临江,有山曰荆门,上合下开,有若门象。故当时文士概称其地曰荆门,或又谓之郢门。西通巫、巴,东接云梦,历代常为重镇。
"巴月三成弦":月亮的形态也变换了三次。
# 弦:月半阒时,状如弓弦。农历每月七八日为上弦,二十二i口为下弦。,i成弦,谓一月有余。
"朔风正摇落":现在北风正紧,落叶萧萧,
"行子愁归旋":出门在外的游子因思归而忧愁。
# 归旋:回家。
"杳杳山外日":山外的落日,渺茫幽远,
# 日:太阳。,杳杳:遥远。
"茫茫江上天":江上的天空,苍茫广阔。
"人迷洞庭水":人们总是会迷恋洞庭之水,
# 迷:着迷。
"雁度潇湘烟":大雁总是要飞度潇湘浩瀚烟波。
# 度:乘着。
"清旷谐宿好":这里幽静清旷,是个修真养性的好地方,
"缁磷及此年":我的爱好经历多年也没有改变。
"百龄何荡漾":人生百年,变化万千,
# 百龄:百年。
"万化相推迁":绵绵不断。
"空谒苍梧帝":此行既没有寻找到仙人,
"徒寻溟海仙":也没有寻得溟海仙人。
"已闻蓬海浅":沧海桑田,你可见到海水变浅?
"岂见三桃圆":你可见到王母的仙桃已经成熟了三回?
"倚剑增浩叹":倚着长剑,平增浩然长叹,
"扪襟还自怜":扪着衣襟,只能自顾自怜。
"终当游五湖":我仍然要游走大地,遍历江河湖海,
# 游:游遍。
"濯足沧浪泉":用沧浪泉水,濯洗足污,保持高洁之志。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行旅思乡隐逸的五言古诗,借异乡秋景及自身对人生的思考,写出了诗人在仕途失意下的复杂情感与对理想归宿的探寻。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等句,借秋风摇落、山外日、江上天等景象抒发思乡、孤独、迷茫之情。对比:“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将人的迷茫与大雁的飞行对比,突出人的失意。用典:“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借用苍梧帝、蓬莱仙海、三桃、五湖、沧浪泉等典故,丰富诗歌内涵,表达诗人的追求与失意、归隐之情。
3. 分段赏析
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开篇点明诗人客居郢门的处境,“巴月三成弦”说明时间已至秋月,弦月如钩,既点明时令,又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思乡的情感基调,简洁地交代了时间与地点,引出下文的种种感慨。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描绘了秋天的朔风劲吹,树叶纷纷摇落的景象,“摇落”一词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象,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行子愁归旋”直接抒发了诗人作为行旅之人渴望归家却不得的愁苦之情,借景与直抒胸臆相结合,强化了思乡之感。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诗人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山外的太阳遥远而模糊,江面上的天空茫茫一片。“杳杳”“茫茫”两个叠词,生动地描绘出视野的广阔与景象的苍茫,营造出一种空旷、迷茫的意境,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人迷”写出诗人面对浩渺的洞庭水感到迷茫,不知前路何方,而大雁飞过潇湘的烟雾,更增添了一种凄清之感。诗人以自身的迷茫与大雁的飞行相对比,大雁尚有方向,而自己却前路迷茫,深化了内心的失意与无奈。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诗人感慨自己一直喜好清旷的生活,然而时光流逝,到如今却一事无成。“缁磷”比喻时光对人的影响,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慨叹,从对外部景象的描写转入对人生的思考。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进一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百年如波浪般起伏不定,万物变化相互推移。诗人以宏大的视角审视人生与自然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力,流露出深深的无奈。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诗人回忆自己曾经空去拜谒苍梧帝,徒劳地寻找海上仙人,希望能实现抱负或寻求解脱,却都未能如愿。“空”“徒”二字强烈地表现出诗人追求理想却不得的失意与失落。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借用蓬莱仙海变浅、三桃未圆的典故,暗示世事无常,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通过典故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增添了文化底蕴。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诗人倚剑长叹,抚摸衣襟,自我怜惜。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将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外在的动作直观地表现出来。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归隐的决心,最终应当像范蠡一样游于五湖,在沧浪泉中濯足,远离尘世的纷扰。这是诗人在经历了诸多失意后,为自己寻找的一种解脱方式,在超脱中又带着一丝无奈。
下一篇:唐·韦应物《咏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