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xiǎo
fán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huā
miàn
tóu
shí
sān
chūn
lái
chuò
yuē
xiàng
rén
shí
zhōng
mǎi
míng
chūn
cǎo
chǔ
chù
jiāng
xíng
suí

译文

这位少女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容貌如花,风华绰约的时候。总有一天我会将她赎买过来,改名为“春草”,无论我走到哪里,她始终寸步不离。

逐句剖析

"花面丫头十三四":这位少女大约十三四岁,

"春来绰约向人时":正是容貌如花,风华绰约的时候。

"终须买取名春草":总有一天我会将她赎买过来,改名为“春草”,

# 春草:白居易舞妓。,名:一作多。

"处处将行步步随":无论我走到哪里,她始终寸步不离。

# 将行:一作相将。行,一作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赠小樊》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一位十三四岁,容貌如花,身姿绰约的女子小樊。主题围绕着刘禹锡对小樊的倾慕之情展开,前两句刻画小樊青春绰约的美好形象,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渴望从白居易处赎买小樊,与其长相厮守的强烈愿望。写作手法上,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毫不掩饰地表达内心想法。同时,通过对小樊形象的描写,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个青春可人的女子形象,属于白描手法。此诗虽简短,却生动展现了诗人对小樊的喜爱与渴望,情感真挚直接,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心意,在刘禹锡的赠人诗作中别具一格,以其率真的情感表达而具有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寄赠小樊》是中唐时期刘禹锡于大和六年(832)春在江苏苏州所作。当时白居易有姬人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刘禹锡或许受此情境启发,写下此诗寄赠名为小樊的女子。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境。此时他在苏州,可能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遇到了这位十三四岁、姿态绰约的小樊,被其青春美好的形象触动,故而创作此诗,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十三四岁面容如花、姿态柔美的小樊形象,体现了刘禹锡对小樊美好姿态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刘禹锡希望有朝一日能从白居易处赎买小樊,并让她常伴左右的内心愿望。

2.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前两句通过“花面”“绰约”等词汇对小樊的外貌和姿态进行人物描写,生动展现出小樊十三四岁时面容如花、姿态柔美的形象,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想象:后两句诗人想象自己未来能将小樊赎买过来,改名“春草”,并无论走到何处她都能步步相随,通过这种想象表达出对小樊的渴望与喜爱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寄赠小樊》第一句“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生动地刻画了小樊的形象。“花面”描绘出小樊面容姣好,如花朵般艳丽;“十三四”点明其年龄,正处于青春美好的阶段;“绰约”一词则展现出她身姿柔美。此句语言简洁却富有表现力,用精炼的文字勾勒出一位青春靓丽的少女形象。在表达方式上,属于描写,直观地展现出小樊的外在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小樊青春美丽的欣赏之情。第二句“终须买取名春草,处处将行步步随”,从情感主旨来看,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渴望。“终须”二字表明诗人坚定的想法,想要将小樊赎买过来;“处处将行步步随”更是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希望小樊能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愿望。在语言风格上,质朴率真,没有过多的修饰,直接袒露心声。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将诗人对小樊的倾慕与渴望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情感的真挚与热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

下一篇:唐·元稹《梦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