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é
ruǎn
gōng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shào
nián
zhì
xìn
dào
cóng
shí
zhǐ
yán
shéng
zhí
ān
zhī
shì
bǎi
shèng
nán
sān
zhé
nǎi
liáng
rén
shēng
shī
yān
néng
zhī
shuò
fēng
bēi
lǎo
qiū
shuāng
dòng
zhì
qín
chū
mén
yǒu
yuǎn
dào
píng
duō
céng
yīn
miè
chí
jué
sāi
zhèn
xùn
huá
lín
yīn
gǎn
shuāi
jié
ān
néng
zhuàng
xīn
xián
duō
shǐ
使
yōu
guó
móu
shēn
lǎn
qiān
zǎi
shì
xīn
jiāo
shàng
rén
hóu
mén
yǒu
rén
líng
tái
duō
xīn
xué
yāo
qìng
shǐ
使
zèng
shēng
chén

译文

少年怀有远大的志气,坚信道义而不迎合时俗。只以为绳子自然是直的,哪知道屋子(的弯曲)会欺辱它(使它变弯)?即便百战百胜也难以完全防备敌人,多次折断胳膊才能成为良医。人生如果不经历失意,怎么能懂得羡慕(珍惜)知己呢?北风呼啸使老骥悲伤,秋霜降临令鸷禽震动。出门有漫长的道路,平野上有层层阴云。(老骥)在绝塞奔驰直至消失不见,(鸷禽)迅速振翅掠过繁华的树林。如果不是有感于这衰败的时节,怎么能激发起豪壮的内心呢?从前的贤能之士大多意气风发,以国家之忧为忧而不谋求自身私利。眼睛能纵览千年的历史之事,内心与古代的贤人相交。侯门之中或许有仁义之人,(但他们)内心为家国忧虑充满了痛苦艰辛。不学那些弯腰如磬(卑躬屈膝)的人,宁愿让甑中生尘。

逐句剖析

"少年负志气":少年怀有远大的志气,

"信道不从时":坚信道义而不迎合时俗。

# 从时:顺从时尚,追随行时的潮流。

"只言绳自直":只以为绳子自然是直的,

# 绳:木工用来划线的墨斗绳,这里指法度。

"安知室可欺":哪知道屋子(的弯曲)会欺辱它(使它变弯)?

# 室可欺:在暗里就可以搞阴谋诡计。,安:哪里。

"百胜难虑敌":即便百战百胜也难以完全防备敌人,

# 难虑敌:一作“虑无敌”。虑,思考,认识。,百胜:指百战百胜的人。

"三折乃良医":多次折断胳膊才能成为良医。

# 三折:指多次折断骨骼,即三折肱(gōng)。

"人生不失意":人生如果不经历失意,

"焉能慕知己":怎么能懂得羡慕(珍惜)知己呢?

# 知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慕:显露,看出来。一作“暴”。,焉:怎么。

"朔风悲老骥":北风呼啸使老骥悲伤,

# 骥:良马。

"秋霜动鸷禽":秋霜降临令鸷禽震动。

# 鸷:禽,大鸟。

"出门有远道":出门有漫长的道路,

"平野多层阴":平野上有层层阴云。

# 层阴:一层一层的阴云。,平野:平旷的原野。

"灭没驰绝塞":(老骥)在绝塞奔驰直至消失不见,

# 绝塞:边塞的尽头。,灭没:消失。

"振迅拂华林":(鸷禽)迅速振翅掠过繁华的树林。

# 华林:繁茂的树林。,拂:掠过。,振迅:振翅疾飞。

"不因感衰节":如果不是有感于这衰败的时节,

# 衰节:指深秋。因深秋草木零落而变衰,故称深秋为衰节。

"安能激壮心":怎么能激发起豪壮的内心呢?

"昔贤多使气":从前的贤能之士大多意气风发,

# 使气:坚守刚直的气节。,昔贤:前代的贤能之人。

"忧国不谋身":以国家之忧为忧而不谋求自身私利。

# 谋身:为自身谋划,谋取个人利益。

"目览千载事":眼睛能纵览千年的历史之事,

# 目览:眼观。

"心交上古人":内心与古代的贤人相交。

# 上古人:即昔贤,古代的贤德之人。,心交:心心相通。交:相通。

"侯门有仁义":侯门之中或许有仁义之人,

# 侯门:王侯之门。

"灵台多苦辛":(但他们)内心为家国忧虑充满了痛苦艰辛。

# 灵台:指心。

"不学腰如磬":不学那些弯腰如磬(卑躬屈膝)的人,

# 磬:古代乐器,用玉或石做成,形状弯曲。

"徒使甑生尘":宁愿让甑中生尘。

# 甑:古代炊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学阮公体三首》是唐代刘禹锡所作的一组五言律诗。这三首诗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第一首诗,诗人通过自身经历,深刻领悟到在现实中坚守直道的艰难;第二首展现了即便身处逆境、时节衰微,诗人依旧壮志不改的胸怀;第三首则在慨叹现实黑暗的同时,彰显出诗人坚守气节、绝不屈服的精神。这三首诗从不同的时间维度,表达了刘禹锡对社会现象的洞察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堪称其自我形象的生动写照。它们集中体现了刘禹锡人生观中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并且运用象征、暗示、比喻等多样手法,以隐晦曲折的方式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创作于刘禹锡被贬朗州之时,是他模仿阮籍《咏怀诗》的作品。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始终坚信自己的政治理念正确无误,对未来依然满怀信心。因此,他通过创作这三首诗,认真总结失败教训,为继续投身斗争积蓄力量,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借古抒怀诗。第一首诗,诗人回忆少年时满怀志气,坚信正道却不迎合世俗,然而现实中却可能遭遇挫折,就像本以为绳子自然是直的,却不知会被弯曲的屋子所欺。由此感悟到人生只有经历失意,才能懂得珍惜知己,体现诗人对人生挫折的深刻思考。第二首,诗中描绘秋冬时节朔风呼啸,老骥悲鸣,秋霜降临,鸷禽振翅,出门道路漫长,平野阴云密布的景象。但即便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老骥、鸷禽依然志向坚定,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在困境中激发的壮心,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第三首,诗人赞颂昔贤多意气风发,以国家为重而不顾自身得失,能纵览千载历史,与古人精神相交。认为侯门虽可能有仁义之士,但内心为家国忧虑也充满苦辛。诗人表明自己不学那些卑躬屈膝之人,即便生活贫困如甑中生尘,也要坚守正义,表达对昔贤精神的推崇和自身的人生追求。

2. 写作手法

象征:以“老骥”和“鸷禽”象征诗人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即便面对朔风,仍心怀壮志;鸷禽勇猛矫健,秋霜之下更激发其振奋之情。它们象征着诗人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理想和志向的执着追求。对比:“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将“腰如磬”的卑躬屈膝之人与“甑生尘”虽贫困却坚守自我的人形成对比,突出诗人对坚守正义、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的肯定,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比喻:“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诗人以“老骥”和“鸷禽”自比,“老骥”即便面对朔风,仍心怀壮志;“鸷禽”在秋霜的环境下,愈发振奋。这里将自己比作老骥与鸷禽,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中,如同老骥和鸷禽一样,虽身处逆境,却能激发内心的壮志豪情,坚韧不拔,渴望有所作为。

3. 分段赏析

其一,此首诗是诗人对自身在政治斗争历程中所获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刘禹锡年少时便胸怀远大抱负,一心崇尚正直之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然而,由于初涉世事,阅历尚浅,他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以及波谲云诡的政治局势缺乏足够深刻的认知。“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诗人曾天真地认为正义自然畅行无阻,却未曾料到在现实政治中,对手竟会暗中耍弄阴谋诡计。这正是他对自身在政治斗争中遭遇失败原因的反思与总结。但刘禹锡深谙“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的道理,面对失败,他并未消极沉沦,而是从挫折中重新审视自我,积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再度投身斗争做好充分准备。​其二,该首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进取精神。诗中着重刻画了“老骥”与“鸷禽”这两个鲜明形象,并在结尾点明创作意图,将全诗所蕴含的情感推向高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曹操的千古名句,之所以备受赞誉,不仅在于其以生动的比喻凸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豪情,更在于它能够引发众多不服老之人的共鸣,被广泛用于表达自身志向或形容他人的坚定信念。刘禹锡对这两句诗极为推崇,多次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在本诗里,他并非简单地引用,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精心勾勒出一幅“老骥驰骋图”,并与“雄鹰翱翔图”相互映衬,使老骥与鸷禽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这是诗人针对骥驰鹰翔所发出的感慨,是对老骥和鸷禽顽强精神的由衷赞叹,更是其自身壮志难酬却依然奋力呐喊的真实写照。这十个字,让全诗主题鲜明,情感激昂澎湃。​其三,此首诗生动勾勒出诗人的自我形象,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充分展现了诗人坚持抗争、绝不妥协的顽强意志。“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从这四句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以古代贤能之士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同样秉持着“忧国不谋身”的高尚情怀。“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这两句诗辛辣地嘲讽了那些王侯将相,表面满口仁义道德,实则一心追逐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将社会的腐败本质揭露得入木三分。“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则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坚决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绝不妥协的坚定决心。

4. 作品点评

《学阮公体三首》巧妙运用象征、暗示、比喻等表现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行文曲折隐晦,使得诗歌的思想内涵深藏其中,韵味悠长(即所谓“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有自悔语而无颓丧情,有振奋意而无骄傲情,有清刚气而无遁世情。语言质朴无华,而无锋芒刺眼,真是学阮公体象阮公体,胜阮公体。

现代文史家华钟彦《刘禹锡诗文赏析集》

# 此必禹锡初遭贬斥时愤激之词。

现代文史家瞿蜕园《刘禹锡集·名家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戎昱《采莲曲二首》

下一篇:唐·刘禹锡《寄赠小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