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luò
shì
tíng
huái
怀
cuī
yōng
cuī
gǔn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zhú
chén
shuǐ
jiàn
qīng
xiāng
tiáo
chóng
chéng
qiū
yīn
sàn
shuāng
fēi
wǎn
liú
tīng
shēng

译文

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逐句剖析

"竹坞无尘水槛清":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

# 水槛: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相思迢递隔重城":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 重城:一道道城关。,迢递:遥远的样子。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

#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阴:阴云。

"留得枯荷听雨声":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 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枯荷:枯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此诗以景寄情,通过描写竹坞、水槛、秋阴、枯荷等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既抒写了对崔雍、崔衮两兄弟的思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及对友人丧父之悲的同情。首句写骆氏亭环境清幽,次句点明对友人的思念,后两句以秋阴、枯荷、雨声进一步渲染孤寂惆怅氛围。全诗用笔简练,含蓄地传达出丰富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李商隐应试未中,便投奔时任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次年,崔戎调任兖州观察使,却刚到兖州就不幸病故。崔戎对李商隐不仅有亲戚之情,更有知遇之恩。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崔衮与李商隐感情深厚。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李商隐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中。在这寂寥的环境里,李商隐怀念起崔雍、崔衮两位从表兄弟,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富有情韵的七言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人诗。诗歌描绘了竹坞、水槛、秋阴、枯荷等景象,营造出清幽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崔雍、崔衮两兄弟的思念之情,也寄寓了诗人自身的身世冷落之感,以及对崔氏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以“竹坞无尘水槛清”描绘出骆氏亭周边翠竹环绕、水槛清幽的环境,衬托出诗人远离尘嚣的心境;“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通过秋阴、霜、枯荷、雨声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寂寥、冷清的氛围,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身身世冷落的孤寂之感。烘托:后两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用秋阴久聚不散、霜降临得晚,以及枯荷在雨打之下的萧瑟之态,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因思念友人而产生的惆怅、孤寂的心情,使情感表达得更加浓郁。远近结合:首句“竹坞无尘水槛清”是近景描写,展现了骆氏亭周边的清幽雅致;“相思迢递隔重城”则由近及远,写诗人与友人相隔重重城池,空间距离遥远,从而突出相思之情的悠远深长,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意境美。情景交融:全诗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阴沉的秋景与诗人内心的惆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相互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竹坞无尘水槛清”,描绘出骆氏亭周边的环境,竹林环抱的船坞一尘不染,临水的亭榭清幽雅洁,一个“清”字尽显环境的静谧,让诗人置身其中仿若远离尘嚣,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次句“相思迢递隔重城”,由景入情,点明诗人对友人崔雍、崔衮的思念,骆氏亭与友人所在的长安相隔重重高城,路途遥远,但思念之情却跨越空间,悠悠飘向友人处,“隔”字既体现了身隔之远,又曲折地展现出情通之深,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第三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笔触转回眼前景物,此时已至深秋,天气却连日阴霾,雨意沉沉,霜也降临得晚。此句既为末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埋下伏笔,又进一步渲染了压抑、寂寥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因思念友人而产生的黯淡心境,加深了相思的浓度。末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堪称点睛之笔,本已因相思难眠的诗人,意外听到秋雨洒落在枯荷上发出的错落声响,这原本残败衰飒的枯荷,在秋雨的敲打之下,竟生出别样的清韵,诗人在这萧瑟之声中,稍感慰藉,“留”字蕴含着不期而遇的喜悦,而“听”字则将诗人在孤寂中聆听雨声、寄托思念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单调凄清的声音,又加深了环境的寂寥,强化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景结情,使诗歌的意境更为幽远,情感更为深沉含蓄。

4. 作品点评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虽描绘了秋亭夜雨的如画景色,实则以景寄情、寓情于景,借“宿骆氏亭”的所见所闻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其结尾“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以景结情,达到声、景、情和谐统一,余音缭绕,境象迷茫,旨义含隐深曲,尽显含蓄之美。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寓情之意,全在言外。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下二句暗藏永夜不寐,相思可以意得也。纪昀曰:不言雨夜无眠,只言枯荷聒耳,意味乃深。直说则尽于言下矣。

清何焯《李义山诗集辑评》

# 秋霜未降,荷叶先枯,多少身世之感!

清姚培谦

# 一骆氏亭,二寄怀,三见时,四情景,写“宿”字之神。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分明自己无聊,却就枯荷雨声渲出,极有余味;若说破雨夜不眠,转尽于言下矣。“秋阴不散”起“雨声”,“霜飞晚”起“留得枯荷”,此是小处,然亦见得不苟。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不言雨夜无眠,只言枯荷聒耳,意味乃深。直说则尽于言下矣。

清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越中览古》

下一篇:唐·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