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
西
xiǎo
qiū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2
西
shān
hòu
xún
shān
kǒu
西
běi
dào
èr
bǎi
yòu
tán
西
èr
shí
dāng
tuān
ér
jùn
zhě
wéi
liáng
liáng
zhī
shàng
yǒu
qiū
yān
shēng
zhú
shù
shí
zhī
yǎn
jiǎn
ér
chū
zhēng
wéi
zhuàng
zhě
dài
shǔ
qīn
rán
xiāng
lěi
ér
xià
zhě
ruò
niú
zhī
yǐn
chòng
rán
jiǎo
liè
ér
shàng
zhě
ruò
xióng
zhī
dēng
shān
qiū
zhī
xiǎo
néng
lóng
ér
yǒu
zhī
wèn
zhǔ
yuē
:“
:“
táng
shì
zhī
huò
ér
shòu
。”
。”
wèn
jià
yuē
:“
:“
zhǐ
bǎi
。”
。”
lián
ér
shòu
zhī
shēn
yuán
yuán
shí
tóng
yóu
jiē
chū
wài
gèng
yòng
chǎn
huì
cǎo
è
liè
huǒ
ér
fén
zhī
jiā
měi
zhú
shí
xiǎn
yóu
zhōng
wàng
shān
zhī
gāo
yún
zhī
zhī
liú
niǎo
shòu
zhī
áo
yóu
rán
huí
qiǎo
xiàn
xiào
qiū
zhī
xià
zhěn
ér
qīng
líng
zhī
zhuàng
móu
yíng
yíng
zhī
shēng
ěr
móu
yōu
rán
ér
zhě
shén
móu
yuān
rán
ér
jìng
zhě
xīn
móu
xún
ér
zhě
èr
suī
hào
shì
zhī
shì
huò
wèi
néng
zhì
yān
qiū
zhī
shèng
zhì
zhī
fēng
gǎo
guì
yóu
zhī
shì
zhēng
mǎi
zhě
zēng
qiān
jīn
ér
jīn
shì
zhōu
nóng
guò
ér
lòu
zhī
bǎi
lián
suì
néng
shòu
ér
shēn
yuán
zhī
shì
guǒ
yǒu
zāo
shū
shí
suǒ
qiū
zhī
zāo

译文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湍急而深邃的地方有一道鱼梁。坝顶上有一座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着呈现出奇形怪状,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几只)熊罴在山上攀登。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打听它的主人是谁,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都非常高兴,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好游乐的贵族人士争着购买它,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逐句剖析

"得西山后八日":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

# 步:指跨一步的距离。,道:行走。,寻:通“循”,沿着。

"又得钴鉧潭":又发现了钴鉧潭。

# 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

"西二十五步":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在水流湍急而深邃的地方有一道鱼梁。

# 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浚:深水。,湍:急流。

"梁之上有丘焉":坝顶上有一座小丘,

"生竹树":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其石之突怒偃蹇":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

# 偃蹇: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负土而出":破土而出,

"争为奇状者":争着呈现出奇形怪状,

"殆不可数":几乎(多得)数不清。

# 殆:几乎,差不多。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

# 嵚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若牛马之饮于溪":好像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

"其冲然角列而上者":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

# 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冲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

"若熊罴之登于山":好像(几只)熊罴在山上攀登。

# 罴:棕熊。

"丘之小不能一亩":小丘很小,不到一亩,

# 不能:不足,不满,不到。

"可以笼而有之":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

# 笼:包笼,包罗。

"问其主":打听它的主人是谁,

"曰":说:“

"唐氏之弃地":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

"货而不售":想出售却卖不出去。”

# 不售:卖不出去。,货:卖,出售。

"问其价":问它的价钱,

"曰":说:“

"止四百":只要四百文。”

"余怜而售之":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

# 售:买。,怜:爱惜。

"李深源、":李深源、

"元克己时同游":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

"皆大喜":都非常高兴,

"出自意外":出乎意料的收获。

"即更取器用":(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

# 器用:器具,工具。,更:轮番,一次又一次。

"铲刈秽草":铲割杂草,

# 刈:割。

"伐去恶木":砍伐杂树,

"烈火而焚之":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

"嘉木立":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

"美竹露":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

"奇石显":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

"由其中以望":(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

# 其中:小丘的当中。

"则山之高":(只见)高高的山岭,

"云之浮":漂浮的云朵,

"溪之流":潺潺的溪流,

"鸟兽之遨游":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

# 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熙熙然:和悦的样子。,举:全。

"以效兹丘之下":来为这个小丘效力。

# 效:效力,尽力贡献。

"枕席而卧":(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

"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

# 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清泠:形容景色清凉明澈。

"瀯瀯之声与耳谋":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

# 瀯瀯: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悠然而虚者与神谋":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

"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

# 匝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

"虽古好事之士":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

# 好事:爱好山水。,虽:即使,纵使,就是。

"或未能至焉":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 焉:表示估量语气。,或:或许,只怕,可能。

"噫":唉!

"以兹丘之胜":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

# 胜:指优美的景色。

"致之沣、":(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

"镐、":镐、

"鄠、":鄠、

"杜":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

"则贵游之士争买者":那么,喜好游乐的贵族人士争着购买它,

"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

"今弃是州也":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

"农夫渔父":连农民、渔夫,

"过而陋之":走过也鄙视它,

# 陋:鄙视,轻视。

"贾四百":售价(只有)四百文钱,

"连岁不能售":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

# 连岁:多年,接连几年。

"而我与深源、":而唯独我和李深源、

"克己独喜得之":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

"是其果有遭乎":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

# 遭:遇合,运气。,其:岂,难道。

"书于石":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

"所以贺兹丘之遭也":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 所以:用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钴鉧潭西小丘记》为唐代柳宗元所作,是《永州八记》的第三篇。文章以山水游记之体,先记小丘方位、形貌,石“突怒偃蹇”“争为奇状”,生动如牛马饮溪、熊罴登山;再述购丘、治丘过程,“怜而售之”“铲刈焚秽”后,嘉木、美竹、奇石尽显,望之则山水云鸟“熙熙然回巧献技”,卧之则清景、清音、清境“与心谋”。其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借小丘“胜景却久弃永州,遇我等方得赏鉴”的遭遇,暗合自身被贬的愤懑与对赏识的渴盼,于山水描绘中融注生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积极投身唐宋古文运动,却因触动保守势力利益,遭政敌残酷迫害,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官职徒有虚名,他实则毫无权力,连过问政事的资格都没有,处境与囚徒罪人相差无几。永州地处荒僻山沟,交通闭塞、环境艰苦,柳宗元在此困顿羁留长达十年。在这漫漫长夜里,他并未陷入消沉,而是随遇而安、借景感怀,一边发愤研读百家典籍,一边寄情于当地山水。每当漫步于永州的峰峦溪谷间,他便将满心幽思与对人生的参悟,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与散文,《永州八记》正是这一时期沉淀出的作品。这组作品精妙运用“入乎其内”笔法,细致观察山水草木的形、色、态,像《钴鉧潭西小丘记》里写小丘上的石头,“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静态山石写得灵动鲜活,满溢蓬勃生机;又借“出乎其外”的表达,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仕途失意的怅惘、对天地永恒与人生短暂的思考,让景中意蕴深远、耐人咀嚼。《钴鉧潭西小丘记》为八记之三,属山水游记。钴鉧潭是潇水支流冉溪的深潭,因形状酷似圆形熨斗(南方方言里“潭”常称“渊”,“钴鉧”就是熨斗)得名。西山坐落于今湖南零陵县西,文中的小丘本是潭西一座无名小山包,后来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将其赐名“愚丘”,暗合自己被贬后以“愚”自嘲的心境。文中提及“沣、镐、鄠、杜”等古地名,沣在陕西户县东,是周文王定都之地;镐在西安西南,为周武王建都之处;鄠在户县北,杜在长安县东南,这些历史旧地的嵌入,为文章增添了厚重历史感,也暗含他对盛世气象的追念,以及自身漂泊失意的对照,让一篇山水游记,承载起超越景物本身的深邃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小记,也是一篇托物言志小记。文章借钴鉧潭西小丘的发现、整治及际遇,先绘小丘山石之奇,以拟人、对偶等手法赋予石人格与生命力;再述小丘被弃又被赏的遭遇,关联自身被贬怀才不遇;最后直抒胸臆,借小丘命运感慨士人之遇与不遇,托物寄情,表达对自身境遇的愤懑与对理想的坚守。

2. 写作手法

比喻:文中“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下堆叠的山石比作牛马饮溪,向上突兀的山石比作熊罴登山。借助日常可见的动物姿态,让抽象的山石形态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展现小丘山石“奇状”,增强画面感染力,凸显小丘自然野趣。对比:先写小丘是“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遭农夫渔父轻视,价格低廉且久卖不出(抑);后言小丘若在沣、镐等地,会被贵游之士争买,“我”与友人独喜得之(扬)。通过前后际遇对比,突出小丘价值因环境不同而天差地别,暗喻人才际遇同理,为托物言志蓄势,使情感抒发更强烈。托物言志:借小丘的遭遇——美好却被弃、后遇赏识,暗寓作者被贬永州、怀才不遇又盼得伯乐的心境。购丘、整治丘的过程,也映射对社会恶势力的痛恨与改革理想,以小丘之“遭”抒自身之愤,含蓄深沉。融景于情:文中绘景时,如“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小丘山石之形融入奇特联想,借生动景致传递对山石之赏;写整治后“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将山水鸟兽之景与小丘恢复幽美的欣慰相融,让情感借景自然流淌,景为情设,情因景显。直抒胸臆:末段“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直接抒发对小丘遇赏的感慨,借小丘命运袒露自身被贬后对际遇的复杂心绪,把怀才不遇的愤懑、得遇“知己”(小丘)的欣慰,以及借贺丘泄郁的复杂情感,径直吐露,直白而有力。拟人:写小丘山石“突怒偃蹇”,赋予石头人的神态;“负土而出”“争为奇状”,分别赋予动作、竞争的人格化行为,生动展现山石形态与抗争精神,也暗含作者品格投射。对偶:“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句式对偶工整,又把山石比拟成牛马饮溪、熊罴登山,化静为动,让静态山石鲜活如灵动生灵,联想奇妙。动静结合:写小丘之景,既以“突怒偃蹇”等绘山石静态之奇,又借“山之高,云之浮……举熙熙然回巧献技”,将山、云、溪、鸟兽等静物动态化呈现,静景与动景交融,展现小丘天然风姿与生机。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记小丘基本情况。“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两句便清晰交代发现小丘的时间与方位,行文简洁明了。“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以三字概括小丘常规景物后,聚焦山石之奇展开描写。写石之“奇”时,巧用拟人手法:“突怒偃蹇”,不只是勾勒石的外形,更传递出石的神态;“负土而出”里的“出”字,赋予石动态,仿佛它正奋力挣脱泥土;“争为奇状者”的“争”字,凸显山石不甘被埋没、顽强抗争逆境的品格,这也暗合作者自身坚守的心境。因石之奇状难以尽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此句对偶工整,又用比拟之法,把静态石头化作鲜活的牛马、熊罴,联想奇妙,将石头写得虎虎有生气,尽显“词出意表,刻画无上”之妙。第二段述小丘遭遇与作者所获享受。小丘美好奇特却遭主人抛弃,作者由此生购买之意。“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明写小丘被弃、低价难售的遭遇,实则暗喻作者被贬永州、怀才不遇的人生,小丘与作者命运相呼应。“价止四百”,既衬出小丘售价低廉,也暗含作者遭无辜贬低的愤慨。购得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彻底清理的行动,既是憎恶自然中的秽草恶木,更传递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借自然之事曲折表意。“立”“露”“显”三个动词,精准展现整治成效,也隐隐透出作者锄奸扶良、革新朝政的理想。“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呈现小丘恢复天然幽美风姿之景,把静物融入动态描绘。“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以排比写作者感受,与开篇写被弃山石时的愤世愤慨不同,此时在整修后的小丘上,作者享受到暂时的怡适宁静,既彰显小丘价值,也体现作者因旬日内得两处奇景而产生的由衷欣慰。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感叹同一小丘,在繁华处会被争相购买,在僻壤却遭人轻视。被弃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却因作者与友人赏识而改变命运,前文写小丘之美,后文述其被弃之感,喜忧转折间满是幽怜,小丘实则是作者的化身。“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既说小丘得遇赏识是好际遇,也暗指作者自身同小丘般遭遇坎坷。引宋人洪迈“士之处世,遇与不遇,其亦如是哉”、刘海峰“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转折独见幽冷”之语,深化主题。“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表面是祝贺小丘获赏识,实则借之宣泄自身被贬的不公与愤懑,将个人身世之悲融入小丘命运书写,托物言志,意味深长。

4. 作品点评

《钴鉧潭西小丘记》并非对自然风景进行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巧妙蕴藏于文字间。文中慨叹这般美好的景致,被弃置在僻远荒野,无人赏识、饱受轻蔑,实则是借小丘的际遇,倾吐自身抱负难施、才华被埋没与遭受打击的不平愤懑,让山水之叹与身世之悲,在字里行间交融,尽显“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深沉笔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下一篇:唐·李贺《梦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