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山道口径北":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
# 径北:一直往北。
"逾黄茅岭而下":越过黄茅岭往下走,
# 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逾:越过。
"有二道":有两条路:
"其一西出":一条向西走,
# 西出:路向西伸去。
"寻之无所得":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
"其一少北而东":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
# 少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少,通“稍”。
"不过四十丈":走了不到四十丈,
"土断而川分":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
# 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有积石横当其垠":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 横当其垠: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
# 梁欐: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欐,栋,正梁。,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其旁出堡坞":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
# 堡坞: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有若门焉":有一个像门的洞。
"窥之正黑":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
# 窥:注意,留心。
"投以小石":丢一块小石子进去,
"洞然有水声":咚地一下有水响声,
# 洞然:深深的样子。
"其响之激越":那声音很洪亮,
# 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良久乃已":好久才消失。
# 已:停止。
"环之可上":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
# 环:绕道而行。
"望甚远":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 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
# 箭:指竹子。
"益奇而坚":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 益:特别。
"其疏数偃仰":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
# 其疏数偃仰:“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数,密。偃,倒伏。
"类智者所施设也":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 类:好像。
"噫":唉!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
# 造物者:指创世上帝。
"及是":到了这儿,
"愈以为诚有":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 诚:确实是,的确是。,愈:更是。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
#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说,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历千百年也不能够一展,它的风采,这当然是徒劳而无功用的。中州,中原地区。
"而列是夷狄":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
# 售其伎:贡献其技艺,其技艺得到赏识。伎,通“技”。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更:gēng音。
"是固劳而无用":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
"神者傥不宜如是":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 神者傥不宜如是:“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该这样,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傥,通“倘”。倘若,或者。不宜,不合适。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
"则其果无乎":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
# 果:真的。
"或曰":也有人说:“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来慰藉那些贤明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们的。此句是指有人辩“无用”为“有用”的说法。
"或曰":也有人说:“
"其气之灵":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
# 其气之灵:“其气”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间的灵气,在这一带,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仅仅造就小石城山这样的景物,所以“楚之南”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岩。此句是指有人辩“徒劳”为“功劳”的说法。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
"不为伟人":不孕育伟人,
"而独为是物":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 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贤人而多出奇石。,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是二者":这二种说法,
"余未信之":我都不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山水的散文,柳宗元以谪宦之身跋涉永州山水,在空间位移中构建起“行旅—观景—沉思”的三重结构。文中约半数的笔墨并非单纯状物,而是将嶙峋怪石、幽邃潭水化作精神镜像,投射着政治失意者的存在之思。这种独特的文本构造形成了写景与议论的双声部交响:前者以地质学般的精确记录喀斯特地貌,后者则在自然奇观中迸发出“造物者之有无”的终极追问,最终使山水游记升华为哲学寓言。
2. 写作手法
象征:“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赏识来喻自己,文如其人,山亦如其人。小山如此之美,却无人赏,但小山并不因无人赏而失掉自己的美。承上启下:前段写奇石“类智者所施设”,为后文“造物者有无”的哲学诘问埋下伏笔,使第二段对造物者的疑问就不感突兀了。借景抒情:“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通过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情景交融:第一段写景,第二段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将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苦闷寄予在景物描写中。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篇以“自西山道口径北”的精确地理坐标,构建出具有实证色彩的探险叙事。两条岔路的设置既具实地考察的真实性,又暗喻人生抉择的象征意味,这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经常四处游玩排解苦闷的心情。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积石横亘的垠界到形似城郭的奇石群落,最后聚焦无土生竹的生态奇观,层层递进的描写使景物兼具“旷如”的视野与“奥如”的幽深(引《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为证)。使自然景观随游踪徐徐展开,既保持叙述的连贯性,又为石城奇观蒙上神秘面纱。“西出无所得”的挫败与“少北而东”的惊喜构成对比。对积石“横当其垠”的描写,通过“垠”(边界)字凸显空间的戏剧性转换。石城形态的刻画采用建筑隐喻:“睥睨”(城垛)、“梁欐”(屋梁)等词汇将自然景观人工化,暗示范式转换——从地理考察转向哲学沉思。“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的生态悖论,打破《山海经》式异物志书写传统。柳宗元特别强调植物“益奇而坚”的特性,与《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突怒偃蹇”的石头形成互文。这种非常态的生命形态引发认知颠覆,促使“类智者所施设”的判断——该句采用“类……所……”的拟人句式,将自然神秘主义推向高潮,为下段造物之问埋下伏笔。整段描写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既生动又流畅。第二段由景入情,抒发怀才不遇之慨。作者故意不直抒胸臆,而是借石城“不为之中州”的处境,暗喻自己被贬蛮荒的遭遇。作者看到美丽的山水被埋没在偏远山区,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他先是怀疑造物主是否存在,后来又觉得确实存在,这种矛盾心理让文章更有层次感。柳宗元没有直接说自己被贬的苦闷,而是通过描写石头和树木的遭遇来暗示。他说这些奇石本该在中原展示才华,却被遗忘在荒野;说这些树木在艰苦环境中反而长得更好,却无人欣赏。这其实都是在说自己。最妙的是,他不说自己借山水排遣寂寞,反而说是造物主特意安排这些奇石来安慰被贬的贤人。最后一句“我不太相信”,既表达了对命运安排的质疑,也透露出想要改变现状的愿望。最后这一段议论,从字面上看,是由小石城山的景物所发,实际上它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后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借山水抒发被贬的苦闷。放在《永州八记》最后,正是他精心设计的结尾。表面上看,柳宗元在永州过着游山玩水、饮酒作乐的闲适生活,实则内心饱受煎熬。通过描写山水景物,寄托了对人生真谛和社会正义的不懈追求。这正是“永州八记”最深刻的思想内涵所在。
4. 作品点评
柳宗元在永州,表面上虽整日游山玩水、饮酒寻乐,内心却满是矛盾与痛苦。他在这篇散文中寄情山水,实则仍在探求真理与正义,而这样的议论,正是“永州八记”的主旨所在。
# 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抄》卷四
# 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
明末清初金圣叹《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 此记以“类智者所施设”一句为主,只缘石城甚肖,遂有推浏造物之意。泛用他处便不切。
明末清初吕留良《古文精选·柳文》
# 前一段,迳叙小石城。妙在后幅,从石城上忽信一段造物有种,忽疑一段造物无神,忽捏一段留此石以娱贤,忽捏一段不中灵于人而钟灵于石,诙谐变幻,一吐胸中郁勃。
明末清初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 洸洋恣肆之文,善写庄子,是故借题写意。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 永州诸记多描写景态之奇与资赏之趣,此篇正略叙数语,便把智者设施一句,生出造物有无两意疑案。盖子厚迁谪之后,而楚之南实无一人可语者,故借题发挥,用寄托其以贤而辱于此之慨,不可一例论也。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五
# 悄祝然疑总束永州诸山水记。千古绝调。
清储欣《唐未十大家全集录·河东先生全集录》卷四
# 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柳州诸记,奇趣逸情,引人以深,而此篇议论,尤为崛出。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
# 此篇景实意虚之文,由山出石,由石写城,由城及旁,由旁及门,由门而上,既上而望,因望而异境。其写景处,所谓以虚作实之法也。至其满腔郁结,俱于后半发抒‘然脱却本题,空中感慨,又不免有文无题之病。文于写景处,轻轻着‘类智者所施设’一句,连用‘疑’字、‘以为’字、‘又怪’字、‘倪’字、‘则其’字,先言有无之难定,次言无者未必不有,次又言有者未必不无,次又借他人口中言无者毕竟或有,又从自己脆断,见有无毕竟未可定,以见己之赞,不应里于此意,所谓实者翻虚之法也。
清朱宗洛《古文一隅》卷中
# 《小石城山记》虽短篇,跌宕可诵……东坡《石钟山记》学之,后半即《封建论》笔意。
不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陈衍《石遗室论文》卷四
上一篇: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下一篇: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