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递高城百尺楼":高大城墙上有百尺高的城楼,
# 迢递: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谢朓《随王鼓吹曲》:“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绿杨枝外尽汀洲":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
# 枝外:一作“枝上”。汀洲:汀指水边之地,洲是水中之洲渚。此句写登楼所见。
"贾生年少虚垂泪":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
# 泪:一作“涕”。,贾生:指西汉人贾谊。《史记·贾生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又《汉书·贾谊传》载: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匡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后来他呕血而亡,年仅33岁。李商隐此时27岁,以贾生自比。
"王粲春来更远游":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
# 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李商隐此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
"永忆江湖归白发":常向往老年自在地归隐江湖,
# 江湖归白发:年老时归隐。,永忆:时常向往。江湖归白发:年老时归隐。
"欲回天地入扁舟":要想在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
# 欲回天地入扁舟:《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李商隐用此事,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不知腐鼠成滋味":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
"猜意鸳雏竟未休":竟对鸳雏的爱好也猜忌不休。
# 鸳雏:一作鹓雏。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安定城楼的高耸和周围环境的辽阔。借用了西汉贾谊和东汉王粲的典故,来隐喻自己的怀才不遇和漂泊无依,同时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整首诗语言深沉而富有韵味,用典精妙而贴切,充分展现了李商隐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与不屈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通过运用历史典故,“贾生年少虚垂泪”借用了西汉贾谊的典故,来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王粲春来更远游”则借用了东汉王粲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处境。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尾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则活用了《庄子·秋水》中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那些碌碌无为、蝇营狗苟之辈的蔑视和对自己高洁品格的坚守。借景抒情:诗的开篇“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即描绘了一幅辽阔而深远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础。诗人通过登高远眺,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眼前的景物之中,使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象征:诗中的“江湖”象征着诗人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扁舟”则象征着诗人归隐之志的载体。这些象征的运用,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而富有韵味。
3. 分段赏析
全诗融忧国之情、抒怀之志、时世之叹与腐朽之批于一体,虽属传统登临之作,却一反写景抒慨的陈规,开篇首联“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仅以登楼远眺之景起兴:我登上那高耸入云的百尺城楼,远眺之下,绿杨掩映之外的洲渚尽收眼底。泾州城东的“美女湫”广袤无垠,那汀洲或许便是其地。登高远望,视野开阔,气象宏伟,此景此情,自然引发无限感慨。颔联“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我以两位古人自况。贾谊献策之时,王粲作赋之年,皆与我现今年纪相仿。我应博学宏词科试却名落孙山,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得重用时的抑郁何其相似。王粲避乱至荆州,依附刘表;我赴泾州,入王茂元幕府,皆是寄人篱下之境。以古人之事比今日之我,贴切至极,此为第一层抒怀。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我坦露心志与抱负。虽处困境,但我的凌云之志未曾稍减。江湖、扁舟,乃借用范蠡之典;我早有归隐江湖之心,但待时机成熟,回天撼地,扭转乾坤之时,我必以白发之身,乘扁舟而去。永忆江湖,是淡泊名利之心;欲回天地,是建功立业之志。二者看似相悖,实则相辅相成。此联既洒脱又遒劲,既显锤炼之功,又彰积极向上之志,与杜甫之胸襟抱负不谋而合,此乃第二层抒怀。尾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我借庄子寓言表明心迹,对那些功名利禄不屑一顾,正告他人勿妄加揣测。惠施相梁,恐庄子夺其位,百般防范;庄子却坦言,鹓雏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岂会将腐鼠视为美味?此言意在表明,我从未觊觎你的位置,你无需杞人忧天。此联既证明我胸怀坦荡,淡泊宁静,与“永忆江湖”之句相呼应;又表明我对世间恶浊之物睥睨蔑视,绝不妥协;同时,也尖锐批判那些紧握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极尽调侃奚落之能事。我应博学宏词试被摈,实乃牛党打击所致;若果真如此,此联便是有的放矢之作。此为第三层抒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笔力雄健有力:风格清朗峻拔,结构紧密有序,且语言运用灵活多变,尤其在典故的运用上,显得极为出色。诗人抓住贾谊、王粲与自己身世遭遇的相似之处,巧妙选取贾生垂泪、王粲远游的典型事例,来比拟自己忧时伤世、漂泊无依的感受,两者契合无间,如同符契相合一般,使得一位满怀壮志却又备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 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另“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虽老杜无以过也。
宋蔡启《蔡宽夫诗话》
# 杜体。如此诗岂妃红俪绿者所及?今之学温、李者得不自羞?
明末清初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 通首皆失意语,而结句尤显然。又曰:第六句尤奇,后人岂但不能作,三不能解。
明末清初朱彝尊《李义山诗集辑评》
# 王半山最赏此五六一联,细味之,大有杜意。
清查慎行《瀛奎律髓汇评》
# 何减少陵(“永忆江湖”二句下)!言己长忆江湖以终老,但志欲挽回天地,乃入扁舟耳。时人不知己志,以鸱鸮嗜腐鼠而疑鹓雏,不亦重可叹乎(末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一登楼,二时,中四情,七八时事。一上高楼而睹杨柳汀洲,忽生感慨,故下紧接贾生、王粲远游垂泪,以贾生有《治安策》,王有《登楼赋》。五六欲泛扁舟归隐江湖,己之本怀如此,而谗者犹有腐鼠之吓。盖忧谗之作。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义山博极群书,负经国之志,特以身处卑贱,自噤不言。兹因人妄相猜忌,全不知己,故发愤一倾吐之。然而玄言深隐,略无夸大,真得三百诗人风旨,非他手可摹也。首二句借城楼自喻,有立身千仞、俯视一切之意。三四叹有贾生之才而不得摅,只如王粲之游而穷于所在。五六言本欲功名成立,归老江湖,旋乾旋坤,乃始勇退。七八言己之意量如此,而彼妄者方据腐鼠以吓鹓雏,岂不可哀矣哉?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刺同侣猜忌之作。
清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 四家评以逼真老杜、信然。然使老杜为之,末二句必另有道理也。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江湖”“扁舟”之兴,俱自“汀洲”生出。故次句非趁韵凑景。五六千锤百炼,出以自然,杜亦不过如此。世但喜其浮艳雕镌之作,而义山之真面隐矣。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此诗脉理清,句格似杜。玩末句,似幕中有忌闲之者。然用事秽杂,与前不相称。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杜甫)“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李义山“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全学此种,而用意各别。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五六句,上四字须作一顿,下三字转出意思,方有味。言己长念江湖不忘,而归必在白发之时,所以然者,为欲挽回天地也;天地既回,而后可入扁舟,归江湖耳。句中层折,暗转暗递,出语浑沦,不露筋骨,此真少陵嫡派。
清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王维《渭川田家》
下一篇:唐·白居易《句(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