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照墟落":夕阳的余晖洒向村庄,
# 墟落:村庄。,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牛羊归":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 穷巷:深巷。
"野老念牧童":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孙儿,
# 牧童:一作“僮仆”。,野老:村野老人。
"倚杖候荆扉":倚着拐杖在柴门边等候。
# 荆扉:柴门。,倚杖:靠着拐杖。
"雉雊麦苗秀":野鸡鸣叫,麦子秀穗,
# 雉雊: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蚕眠桑叶稀":蚕像睡觉了一样,桑叶也变得稀少。
#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田夫荷锄至":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归来,
# 至:一作“立”。,荷:肩负的意思。
"相见语依依":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乐而忘归。
"即此羡闲逸":在这种时刻如此闲情逸致怎不叫我羡慕?
#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怅然吟式微":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题材诗。描绘了初夏傍晚渭川农村斜阳照墟落、牛羊归巷、野老候童、雉雊麦秀、蚕眠叶稀、田夫语归等一系列宁静和谐的乡村景象,营造出一种闲适悠然的氛围,体现了乡村生活平静质朴、温馨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闲逸生活的羡慕,以及因自身在官场中孤苦郁闷、进退两难而产生的怅惘之情,流露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多处运用白描手法,如“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乡村傍晚的典型画面,不加过多修饰,却生动展现乡村生活场景与人物状态,使读者如临其境。动静结合:“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雉雊”为动景,野鸡鸣叫增添画面的声响动态;“麦苗秀”“蚕眠”“桑叶稀”为静景,描绘出植物与蚕的状态,动静结合,让乡村画面更具生机与层次感。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一系列乡村傍晚的景色与生活场景,如斜阳、牛羊、野老、牧童等,借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景象,抒发对乡村闲适生活的羡慕以及自己内心的怅惘之情,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在诗人的笔下,夕阳如同一层轻柔的薄纱,将余晖倾洒在整个村落之上,为其染上一层昏黄而温暖的色调,营造出暮色沉沉的浓郁氛围,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背景画卷,总揽全篇。紧接着,诗人的笔触顺势落在“归”字,勾勒出牛羊沿着幽深的小巷,迈着悠然步伐缓缓归村的画面。诗人仿若被这一幕深深吸引,目光追随着牛羊,直至它们的身影消失在深巷之中。三、四句为我们展现了更为动人的场景。柴门之外,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手中拄着拐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专注地望向远方,满是对自家牧童的殷切惦念。老人那质朴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散发着泥土般醇厚的气息,这平凡而真挚的一幕,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心弦,让他仿佛也能感受到牧童即将归家时的那份喜悦与温暖。五、六句里,诗人将视角转向田野。听,麦田中传来野鸡声声啼叫,仿佛在诉说着对伴侣的思念,而此时的麦苗也已渐渐抽穗,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之态。再看桑林,桑叶所剩无几,蚕儿已悄然入眠,开始吐丝作茧,为自己营造安乐的归宿。在这黄昏时分,田野间的一切生命,似乎都蕴含着一种对归巢、归宿的渴望,让人不禁心生感慨。七、八句描绘出一幅乡村劳作归来的温馨画面。田野上,劳作了一天的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迈着略显疲惫却又从容的步伐返回村庄。他们在途中相遇,便热情地停下脚步,亲切交谈,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间小道,那份真挚的情谊,仿佛让他们忘却了一天的辛劳,沉浸在这片刻的悠闲之中。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目睹眼前这一幕幕乡村的和谐场景,不禁触景生情,联想到自身的境遇,万千感慨涌上心头。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宰相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在政治上顿感失去依靠,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此刻,身处乡村,见众人皆有所归,而自己却在人生之路上徘徊不定,怎能不心生羡慕与惆怅?于是,诗人满怀感慨地吟道:“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事实上,农夫们的生活并非真正的“闲逸”,然而,相较于王维在官场中担惊受怕的日子,农夫们的生活显得更加安然、自在,也难怪诗人会产生如此“闲逸”之感。
4. 作品点评
《渭川田家》这首诗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农村景象与农民生活展开。但不难发现,诗人始终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描绘,这些乡村场景至多只是为他提供了借题发挥的契机。王维家境优渥,经济富足,兼具亦官亦隐的名士风范,其思想又深受庄禅观念的主导。这种种因素,使得他无法如陶渊明那般,真正融入田园,亲自参与自食其力的农事耕作。因而,他对于乡村生活的感触与体验,本质上是属于隐士阶层的,与农民的真实感受存在着明显差异。
# 晚色妙。
明顾璘《批点唐音》
# 景色依然。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唐云:右丞妙于田家,此是其得意作。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王世贞曰:田家本色,无一字淆杂,陶诗后少见。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钟云:厚风(‘野老’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语,非景语,属词命篇,总与建安以上合辙。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田家》诸作,储、王并推,写境真率中有静气。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此瓣香陶柴桑。顾云:“田夫”二句恬澹。又云:“即此”二句冲古。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田家情事如绘(“野老”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真实似靖节,风骨各别,以终带文士气。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上一篇:唐·李贺《苏小小墓》
下一篇:唐·李商隐《安定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