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腊月春意动":今天是腊月初一,便觉春意萌动,想到今年或可乘船东下,
"云安县前江可怜":对云安县前的江水产生了怜爱之心。
"一声何处送书雁":听到大雁的一声鸣叫想到给故乡寄书信,
"百丈谁家上水船":看到拉纤逆流而上的船只,不仅动了东游之念。
# 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水:一作濑。,百丈:牵船的大绳。宋程大昌《演繁露》云:“劈竹为大辫,用麻绳连贯以为牵具,是名百丈。”南宋陆游《入蜀记》云:“百丈,以巨竹四破为之,大如人肾。”
"未将梅蕊惊愁眼":刚入腊月,梅花未放,元旦瞬忽将至,
"要取楸花媚远天":就要取椒花颂岁,聊自娱于天涯旅次了。
# 远天:指云安。,媚:言其可爱。,楸:一作椒。,要:一作更。
"明光起草人所羡":为郎官起草于明光殿那是人所共羡的,
# 明光:宫殿名。汉王商曾借明光殿起草作制诰。
"肺病几时朝日边":但不知我这个病肺的检校员外郎何时才能回长安参加朝正大典而有幸起草。
# 日边:用《世说新语·夙惠》中晋明帝童年事之典故,借指皇帝、朝廷。
"寒轻市上山烟碧":山村中淡淡青烟,因受枯黄山色和天空蓝色的影响,给人以碧绿的感觉,
"日满楼前江雾黄":乳白色的雾,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为黄色。
# 雾黄:冬暖之色。
"负盐出井此溪女":背着盐出盐井的是这里的女子,
"打鼓发船何郡郎":打着鼓提醒前船而开船的是哪里的少年郎。
"新亭举目风景切":在新亭对泣的人眼中的风景是凄切的,
# 切:凄切。,新亭:地名,远在江南江宁县侧。此用《世说新语·言语》“新亭对泣”典故。晋室南渡,大批中原人士随之避乱江左,每至佳日,赏玩宴饮于新亭。一次宴间周颚叹息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意思是风景如昔,可惜中原已沦陷了。同席者不禁相视流泪,只有丞相王导严颜毅色责备:“当共戳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茂陵著书消渴长":司马相如写书受着消渴的长期煎熬。
"春花不愁不烂漫":不用担心春花开得不烂漫,
# 春花:应春动。
"楚客唯听棹相将":我这个楚客只在听着船桨的声音。
# 相将:仇兆鳌引《仪礼注》曰:“相将,彼此相扶助。”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云:“相将,犹云行将也。”杨伦注:“棹相将,谓相将以举棹也。”,棹:船桨。
"即看燕子入山扉":春意萌动,想象中即幻现出一片春光烂漫之景,
# 山扉:山门,泛指山里。,即看:马上可看到,言春来之速。
"岂有黄鹂历翠微":燕子飞入山间,黄莺在枝上啼鸣。
# 翠微:山腰春色。,岂有:岂不有,将有。
"短短桃花临水岸":临水岸边开满的粉红的桃花,
"轻轻柳絮点人衣":轻飘飘的柳絮沾点人的衣裳。
"春来准拟开怀久":春天来临一定能长久地大开心怀,
"老去亲知见面稀":人已衰老亲朋故旧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他日一杯难强进":来年春天可能喝一杯酒都勉强,
# 他日:指来春。
"重嗟筋力故山违":故里难归,不觉又重嗟累叹起来。
# 故山:指长安。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描绘“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等云安冬日景色,以及“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的春日想象之景,通过对不同景致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愁绪、对故乡的思念以及难返故里的担忧。对比:将冬日的寒冷与诗中提及的春意萌动进行对比,如“今朝腊月春意动”,以冬日的肃杀衬托出内心对温暖和生机的渴望;同时,用他人“明光起草人所羡”的得意,衬托自己“肺病几时朝日边”的失意与无奈。
2. 分段赏析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春意动”点明虽处腊月寒冬,却已有春意萌动,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江可怜”写云安县前的江景可爱,诗人敏锐捕捉寒冬中的生机,借景兴情。“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何处”“谁家”两个疑问词,既写出诗人听到雁声、看到船只时的怅惘,又巧妙对仗。“送书雁”勾起对亲人音讯的期盼,与漂泊江上的船只共同烘托出诗人羁旅中的孤寂。“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未将”“要取”形成对照,“梅蕊”未惊愁眼,体现诗人对愁绪的敏感;“楸花媚远天”则是诗人美好的想象,委婉表达对未来的期许。“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寒轻”运用通感,将温度感觉与重量感觉沟通,生动表现云安冬寒较轻的特点。“山烟碧”“江雾黄”色彩鲜明,描绘出云安冬日独特的景致。“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勾勒出云安民俗画面,“此溪女”“何郡郎”一近一远,层次分明,展现当地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运用“新亭对泣”和司马相如的典故,前者表达对时局的忧虑,以乐景衬哀情;后者自比司马相如,暗示自己虽患病仍笔耕不辍,同时蕴含叹老伤病之苦。“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诗人以“楚客”自比,认为春花定会烂漫,期待听到划船的声音,表达出对春日的期待,以及希望能趁春出峡的心情。“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以“即看”“岂有”营造出春天即将到来的氛围,“燕子入山扉”“黄鹂历翠微”描绘出春天的灵动画面,传达出诗人对春景的期待与喜悦。“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短短”“轻轻”叠词运用精妙,生动描绘出桃花的形态和柳絮飘落的轻柔,“临水岸”“点人衣”使景物更具画面感,体现诗人炼字功力。“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准拟开怀”与“亲知见面稀”形成反差,前句写对春天开怀畅饮的期待,后句笔锋一转,感叹人老后亲朋相见稀少,情感跌宕。“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难强进”写出身体衰弱对饮酒的无奈,“重嗟”强化情感,“筋力故山违”表达因身体原因难以归乡的遗憾,情感深沉。
3. 作品点评
杜甫的《十二月一日三首》在文学史上颇具价值。从写作特色看,构思精巧,以“春意动”为明线,贯穿组诗,从寒冬中的春意萌动,到对春日景象的描绘,再到预想春日的情感抒发,层层递进;同时,思归不归的情感作为隐线,增添了情感深度。运用多种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反衬等,生动传达复杂情感。在文学地位上,体现了杜甫律诗的高超造诣,清杜诗专家卢世灌誉其为“七律之神境”,其严谨的结构、细腻的情感和精湛的语言,为后世研究杜诗风格和其人生境遇提供了重要素材,对后世诗歌创作在结构布局与情感表达方面也有深远影响
# 《禁脔》云:“鲁直换字对句法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行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柑犹自青。”“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濑船。”又云:“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此两联,真(云安)县图也。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子美七言律每每放荡,此又参差《竹枝》之比。
宋刘辰翁《杜诗镜铨》
# 此三诗张文潜集中多有似之者,气象大,语句熟,虽或拗字,近吴体,然他人拘平仄者,反不如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如“日满楼前江雾黄”,冬景独绝,不得此语,匆效此制。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杜诗凡数章承接,必有相连章法。首章结出还京,次章结出下峡,三章又恐终老峡中,皆其布置次第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借拗调以遣怀,锵然可听。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此亦通首不粘。
清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
# 惟“寒轻”、“日满”,故“烟碧”、“雾黄”,俱于“腊”中见“春意”。“溪女”亦娴生计,“船郎”尽有归期。江间所见如此,而客途抚景,作赋言愁,又何堪此留滞乎?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下一篇:唐·李白《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