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zhōu
xiǎo
lóu
táo
huā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zài
yóu
xiá
zhī
zǒng
shì
qín
rén
shuō
xiàng
shuí
cháng
xiǎo
lóu
fēng
yuè
hóng
lán
gān
shàng
liǎng
sān
zhī

译文

再次游览巫峡不知道要到哪一天了,即使遇到秦地的人,这些经历又能向谁诉说呢。我常常回忆起在小楼里度过的有风有月的夜晚,那小楼红色栏杆上绽放着两三枝桃花。

逐句剖析

"再游巫峡知何日":再次游览巫峡不知道要到哪一天了,

"总是秦人说向谁":即使遇到秦地的人,这些经历又能向谁诉说呢。

"长忆小楼风月夜":我常常回忆起在小楼里度过的有风有月的夜晚,

"红栏干上两三枝":那小楼红色栏杆上绽放着两三枝桃花。

# 上:一作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题忠州小楼桃花》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中通过描绘小楼风月夜和红栏干上的桃花,抒发了对忠州景物的深切怀念,蕴含着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再游巫峡知何日,总是秦人说向谁”,诗人感慨不知何时能再次游览巫峡,即便遇到秦地之人,自己的经历也无人可倾诉,流露出一种孤独和对过去经历难以言说的惆怅。“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干上两三枝”笔锋一转诗人开始回忆忠州小楼的风月之夜,那红色栏杆上绽放的两三枝桃花,成为了美好回忆的象征。整首诗通过今昔对比,将诗人对当下孤独的感慨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融合在一起,情感真挚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元和年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积极改善民生,修筑“白桥”、发展农业,常以诗文寄情忠州山水。此诗乃其离任后,追忆忠州小楼那两三枝桃花映于红栏杆的风月夜景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对忠州小楼的回忆,勾勒了往昔闲适美好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下孤独处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干上两三枝”运用了白描手法。这两句诗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诗人仅仅用“长忆”点明回忆,“小楼风月夜”勾勒出时间和环境背景,简洁地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而“红栏干上两三枝”更是精炼,直接描绘出小楼红色栏杆上绽放着两三枝桃花这一画面,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鲜明的视觉形象,将忠州小楼夜晚桃花初绽的景致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静谧而美好的场景,饱含着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再游巫峡知何日,总是秦人说向谁。”开篇营造出一种孤独、惆怅的氛围。诗人感慨不知何时能再次游览巫峡,“知何日”体现出对未来不确定的迷茫。“总是秦人说向谁”,即便遇到秦地之人,自己的经历也无人可倾诉,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这两句诗暗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处境,以及对过去经历的难以释怀,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干上两三枝。”诗人笔锋一转,回忆起忠州小楼里那美好的风月之夜。“长忆”一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而“红栏干上两三枝”,描绘了小楼红色栏杆上绽放的两三枝桃花,这一画面充满了诗意和温馨,成为了诗人心中珍贵的回忆。通过对这一美好画面的描写,诗人将往昔的美好与当下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和对当下处境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忠州百姓为感念白居易的政教功绩,建白公祠以作纪念。他的这首《寄题忠州小楼桃花》也被收录进《忠州志》,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商《画石》

下一篇:唐·白居易《送唐州崔使君侍亲赴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