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我言秋日胜春朝":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空一鹤排云上":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
# 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晴:一作“横”。
"便引诗情到碧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 碧霄:青天。,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山明水净夜来霜":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 浅黄:指枯叶。,深红:指红叶。
"试上高楼清入骨":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 入骨:犹刺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 嗾人: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咏秋诗。诗歌描绘了秋高气爽、晴空鹤飞的景象,打破了传统文人悲秋的论调,展现了秋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却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风貌与开阔的胸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等秋景,将自己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情感融入其中,展现出对秋天的独特赞美。对比:把自古以来文人悲秋的传统观念与自己对秋天的赞颂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打破了悲秋的固有格调。反比:“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将自古以来人们面对秋天时悲叹寂寞的普遍情感,与自己认为秋天胜过春天的独特观点进行反比,突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积极向上的心境。拟人:“岂如春色嗾人狂”,一个“嗾”字将春色拟人化,好像春天在教唆人轻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认为春天过于张扬,不如秋天般清澈、令人清醒的观点。衬托:“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晴空中一只鹤凌云而上的画面,衬托出诗人的豪情壮志,以及他那份在秋日里独特的、蓬勃向上的诗情;在第二首中,“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通过描绘秋天山水明净、树叶色彩斑斓的景象,衬托出秋天的清幽之美。
3. 分段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开篇运用对比,将古人悲秋的普遍情感与自己对秋的赞颂形成反差,点明诗人独特的情感态度,凸显其不落窠臼的心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排”字生动展现鹤冲云而上的矫健姿态,运用象征手法,鹤象征着不屈的志士与奋斗精神,借鹤抒发诗人积极向上的志气,打破秋的肃杀之感。“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此句绘景,白描手法勾勒出秋天山水明净、树叶色彩斑斓的画面,色彩对比鲜明,流露出高雅闲淡的韵味。“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清入骨”体现秋景带给人的清澈之感,运用拟人,以“春色嗾人狂”反衬秋的高雅沉静,表现诗人对秋的独特感悟与欣赏。
4. 作品点评
《秋词二首》是刘禹锡笔下别具一格的佳作。从文学地位看,其打破了古代文人悲秋的传统定式,在咏秋诗词中独树一帜。写作特色上,诗人以鲜明的艺术形象传递深刻思想,借“鹤”等意象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哲理与艺术魅力兼具。语言风格明快豪放,寥寥数语便将秋的生机与个人志趣融合。其中蕴含的乐观豁达情怀,以及对秋天全新的赞颂视角,不仅拓宽了诗歌的表达范畴,还能唤起读者的奋斗精神与高尚情操。
上一篇:唐·张谓《早梅》
下一篇:唐·杜甫《天末怀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