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méi

朝代:唐作者:张谓浏览量:2
shù
hán
méi
bái
tiáo
jiǒng
lín
cūn
bàng
qiáo
zhī
jìn
shuǐ
huā
xiān
shì
jīng
chūn
xuě
wèi
xiāo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误以为是枝头堆积的冬雪历经春天仍未消融。

逐句剖析

"一树寒梅白玉条":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 白玉条:形容开放的梅花像白玉装饰一般。,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宋柳永《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一树:指满树。

"迥临村路傍溪桥":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 傍:靠近。,村路:乡间小路。一作“林村”。唐李群玉《寄友》诗:“野水晴山雪後时,独行村路更相思。”,迥:远。

"不知近水花先发":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

# 发:开放。,不知:一作“应缘”,犹言大概是。

"疑是经春雪未销":误以为是枝头堆积的冬雪历经春天仍未消融。

# 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春:一作“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梅》是唐代诗人张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说戎昱诗。全诗通过描写一树梅花在寒冷中绽放、洁白如玉,傍溪桥而立的画面,展现了梅花不畏严寒、早春独开的特性。诗中以白梅比雪,借景生疑,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和对春意初现的敏感感受,虽未直抒赞美,而是借探索发现的过程,展现梅花凌寒独放、不竞尘世的高洁品格,同时暗含诗人与梅的精神契合。语言清新自然,构思巧妙,仅二十八字便捕捉到早梅的形神特质,其“疑梅为雪”的构思与宋代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异曲同工,成为咏梅诗中别具巧思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前期诗人

张谓(?~778?),唐代诗人。字正言,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天宝进士,曾入安西幕府。代宗时,历任潭州刺史、礼部侍郎,连续三年知贡举。爱好酒,生活简朴,喜欢湖山之地。其有诗名于天宝、大历间,兼擅古近体。元辛文房称其诗“格度严密,语致精深”。代表作品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自古以来,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众多,有的咏其风姿,有的颂其神韵。此诗的创作缘起已不可考,具体年代亦无从确证,作者归属尚有争议:一说为盛唐诗人张谓,一说为中唐诗人戎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色句,也是一首咏梅诗,诗中描写了一树寒梅在村路溪桥边凌寒绽放、洁白似雪而不为所知的景象,表现了早梅不畏严寒、清雅脱俗的品格,借以表达了对高洁坚韧精神的赞美与向往。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首句“​​一树寒梅白玉条​​”以白玉喻梅花,突出其晶莹洁白;尾句“​​疑是经冬雪未销​​”则借“雪未销”呼应首句的“白玉条”,再次强化梅花的纯净皎洁。承上启下:次句“​​迥临村路傍溪桥​​”点明梅树远离尘嚣、临溪而立的清幽环境;第三句“​​不知近水花先发​​”中“近水”二字既承接上文“傍溪桥”的地理位置,又自然引出对“花先发”原因的探讨,形成递进。比喻:诗中用“​​白玉条​​”比喻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又以“​​雪未销​​”形容梅花满树如积雪未融的纯白景象。两处均借冰清玉洁之物凸显梅花不染尘俗的气质。

3. 分段赏析

“一树寒梅白玉条”这一句描绘了梅花的外在形态,开篇便展现出早梅的娇美,不仅有色有形,更有神韵,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一树”应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繁密,花朵遍布枝头,生机盎然。“寒梅”二字点出了“早”字的特征,也与诗题“早梅”呼应,做到题旨明确。“白玉条”三个字既勾勒出梅花洁白如玉的色泽与质感,也传神地描绘了枝条的姿态与风骨,形象生动,神采毕现,令人如见其景。“迥临村路傍溪桥”描写的是梅花所处的自然环境,这种描写并非无意为之,而是用以衬托梅花的高洁品格。它独立于村路之外,远离尘嚣,仿佛主动避开世俗纷扰;又傍着溪水与小桥,临水而生,静谧幽雅。“迥临”一词将其孤傲清逸的气质展现得尤为突出,仿佛梅花有意择地而居,自觉脱离尘世,在幽静之所悄然绽放。诗人以景写意,借花抒怀,将人的思想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梅花仿佛成为一个有情有志的生命体,彰显其不趋炎附势、不与俗同流的高尚情操。“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两句表达了诗人乍见早梅时的惊喜和感叹。因“近水”而早发,诗人始料未及,故有“不知”;因梅花洁白无瑕,如雪一般纯净,故生“疑”。以“疑雪”为梅,不仅突出了梅花的颜色,也巧妙延续了首句“白玉条”的意象,增强了整首诗的内在连贯性。诗人惊喜于早春乍现的花影,感叹于冬寒未尽便已独放的坚韧,使梅花的傲然品格和清冷之美跃然纸上。结尾两句以巧妙的误认设疑,加深了梅花的纯洁形象,也使整首诗在含蓄中蕴含深意,引发读者对早梅精神的深刻共鸣。

4. 作品点评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字,便将梅花描绘得如此动人,其魅力不仅在于立意新颖,更在于诗人善于从现实生活中细致观察,准确捕捉早梅的多重特征,如色泽的洁白、所处的幽僻之地、绽放的早春时节、耐寒的品格以及俏丽的姿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艺术提炼与高度概括。诗中巧用“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早梅的风采和气质刻画得鲜明传神,令人叹为观止,油然而生美感与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到作迟想,妙!妙!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昱)作字有楷法,其用笔类段季展,然筋骨太刚,殊乏婉媚,故雅德者避之。尝自书其自作《早梅》诗云:“应缘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消。”岂有得于此者?宜其字特奇崛,盖是挟胜气以作之耳。

宋《宣和书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颀《古从军行》

下一篇: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