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宫墙当道危":高高的宫墙横亘在道路中间,
# 危:高。
"行人为尔去迟迟":行人为此停留,不愿匆匆离去。
# 去迟迟:不愿离开。,尔:你。
"筚圭苑里秋风后":秋风过后,筚圭苑显得冷清萧条,
"平乐馆前斜日时":斜阳之下,平乐馆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 平乐馆:汉代宫观名。亦作“平乐苑”。汉高祖时始建,武帝增修,在长安上林苑。
"锢党岂能留汉鼎":把“党人”禁锢起来,难道就能保住汉朝的国运吗?
# 锢党岂能留汉鼎:李膺作为忠臣被宦官叫作锢党,保不住东汉气运。
"清谈空解识胡儿":崇尚清谈的人,只是空自认识了胡儿的反叛本性。
# 清谈空解识胡儿:石虎在洛阳城门作为小胡人儿子,西晋的空谈家就说看出他将是凶顽,他建立后赵,让洛阳经过战火。
"千烧万战坤灵死":洛阳城历经战火的摧残,地灵失去了生机,
# 坤灵:地灵。
"惨惨终年鸟雀悲":终年只有鸟雀的悲鸣。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故洛阳城有感》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中首先描绘了洛阳城宫墙的破败和行人的迟缓,暗示城市的衰败。接着,诗人通过“筚圭苑”“平乐馆”等地点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洛阳城的荒凉。颈联“锢党岂能留汉鼎,清谈空解识胡儿”则通过历史典故,批判了政治腐败和空谈误国的现象。尾联“千烧万战坤灵死,惨惨终年鸟雀悲”则以鸟雀的悲鸣象征洛阳城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整首诗通过对洛阳城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尔去迟迟。筚圭苑里秋风后,平乐馆前斜日时。”诗人通过描绘宫墙、秋风、斜阳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从而表达对洛阳城兴衰的感慨。对比:诗人将昔日的繁华与当下的荒废进行对比,“筚圭苑里秋风后,平乐馆前斜日时”,通过对比,强化了历史变迁的悲凉。象征:“千烧万战坤灵死,惨惨终年鸟雀悲。”诗中“坤灵死”“鸟雀悲”等描写,象征着洛阳城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情景交融:“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尔去迟迟。筚圭苑里秋风后,平乐馆前斜日时。”全诗以洛阳城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写城墙、行人、宫殿和夕阳等元素,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给人以沉郁和凄凉之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尔去迟迟。”诗人开篇描绘了一道高耸的宫墙横亘在道边,行人为此停留,不忍离去。这里的“宫墙”象征着曾经辉煌的王朝,而“当道危”则暗示了它的衰败与荒废。颔联:“筚圭苑里秋风后,平乐馆前斜日时。”诗人进一步描写秋风过后的筚圭苑和斜阳下的平乐馆。这两个地点曾是繁华的皇家园林,如今却在秋风和斜阳中显得凄凉,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颈联:“锢党岂能留汉鼎,清谈空解识胡儿。”诗人通过历史典故,指出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无法挽救汉室的衰亡,西晋的清谈也未能阻止胡人入侵。这句诗批判了空谈误国,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尾联:“千烧万战坤灵死,惨惨终年鸟雀悲。”诗人以“千烧万战”形容洛阳城历经战火的摧残,土地失去了生机,“坤灵死”象征着大地的悲凉。最后以“鸟雀悲”收尾,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上一篇:唐·白居易《山枇杷》
下一篇: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