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老去惜年华":我在深山里渐渐老去,珍惜着有限的年华,
"况对东溪野枇杷":何况又面对着东溪边的野枇杷。
"火树风来翻绛焰":山枇杷树像火树一样,风吹来时,枝叶翻动,如红色的火焰在燃烧,
# 绛:赤色,大红。
"琼枝日出晒红纱":在阳光照耀下,那美丽的枝条像晾晒着的红色纱巾。
"回看桃李都无色":回头看桃李都失去了光彩,
"映得芙蓉不是花":芙蓉在它的映衬下也不像花了。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奈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石头底下,
# 争奈:怎奈。
"无因移得到人家":没有办法把它移栽到人家的庭院中。
# 无因:没有办法。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比喻:“火树风来翻绛燄,琼枝日出晒红纱”,将山枇杷树比作“火树”“琼枝”,把枇杷的枝叶比作“绛燄”“红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枇杷树在风中、阳光下的艳丽姿态。对比:“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将山枇杷与桃李、芙蓉对比,突出了山枇杷的美丽非凡。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山枇杷“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以枇杷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抱负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山枇杷》首联开篇点明诗人在深山之中,感慨年华老去,此时面对东溪的野枇杷,更添惆怅。颔联细致描写山枇杷树,运用比喻手法,展现出枇杷树在风中和阳光下的绚丽多彩,充满生机。颈联通过对比,强调山枇杷的艳丽,使桃李、芙蓉都黯然失色。尾联两句由物及人,感慨山枇杷虽美,却因扎根石底,无法移栽到人家,暗示自己怀才不遇,无法改变现状。
上一篇:唐·白居易《江楼宴别》
下一篇:唐·杜牧《故洛阳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