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室几人在":你看十户人家还有几人在?
# 室:即家。
"千山空自多":无人相看,纵有千座山峰也白白地夸耀其多了。
# 自多:自满,自夸。,空:徒然,白白地。
"路衢惟见哭":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只有哭泣的行人,
# 惟:只有,只是。,路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城市不闻歌":城市里听不到那欢乐的歌声。
"漂梗无安地":征夫横衔枚于口中,扛着兵器,就像随水漂流的桃梗,
# 漂梗:随水漂流的桃梗。诗中比征夫。
"衔枚有荷戈":四处奔走,不得安定。
# 荷戈:扛着兵器。戈,指兵器。,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或叫喊。枚,形同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军队行进时,为防止喧哗,保证军事行动的隐密,便让士兵将枚横衔在嘴里,两端的带子系在颈上,士兵便无话可说了。
"官军未通蜀":直至现在那官军仍未能打通蜀道前来增援,蜀地不保,
# 未通蜀:未能打通蜀道前来增援。其时长安通蜀的道路被吐蕃阻断,故言。
"吾道竟如何":我的前途该如何安排?
# 吾道:指诗人的前景,道路。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战争诗。诗中描绘了广德元年冬吐蕃围攻松州、维州时,蜀地因战事而呈现出的凄惨景象。首联以“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极言战争致使人口锐减,营造出荒凉死寂的氛围;颔联“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刻画路上满是痛苦哭泣之人,城市再无歌声的场景,体现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伤痛;颈联“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诗人将自己比作漂梗,借自身漂泊无依且肩负使命的状态,写出征夫的艰难处境;尾联“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借官军未打通蜀地之路,表达对局势的担忧以及自身前途的迷茫。整首诗借战争中的种种悲惨景象,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以及对自身与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白描:“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诗人以直白的语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后人口稀少、山野空旷,路上哭声一片、城市毫无生机的凄惨画面,直观展现出战争对社会造成的严重破坏,真切地反映出百姓的悲惨境遇。反衬:乐景衬哀情。“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描绘出道路上只有哭声,城市里没有歌声的场景,以这种衰败、凄凉的景象,衬托出百姓在战争中的悲痛心情,同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对百姓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悲愤之情。比喻:“漂梗无安地”把诗人自己比作漂梗(随水漂流的桃梗),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如漂梗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状态,深刻地表现出征夫(也包括诗人自身)在战争环境下命运的无奈与悲惨。
3. 分段赏析
《征夫》首联“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以设问领起,“十室几人在”强烈突出战争使人口急剧减少,“千山空自多”描绘山川虽在,人却凋零,营造荒凉氛围,奠定全诗悲痛基调,揭示战争对生命的摧毁。颔联“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延续首联悲惨氛围,聚焦于路衢与城市场景。路衢上哭声遍野,城市中歌声绝迹,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生离死别之痛与社会生活的衰败,将战争惨状刻画得淋漓尽致。颈联“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诗人自比漂梗,形象表达自身如断枝枯藤般漂泊无依,又以“衔枚有荷戈”表明即便处境艰难,仍如征夫肩负责任,从自身境遇深化对征夫命运的刻画,体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奈与困苦。尾联“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由个人命运延伸至国家局势,“官军未通蜀”点明时局危急,“吾道竟如何”以反问直抒胸臆,表达对自身前途及国家命运的双重忧虑,拓宽诗歌意境,使情感从对个体苦难同情升华到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关切。整首诗四联层层递进,从战争对百姓的影响到自身境遇,再到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深刻展现出杜甫对战争的批判、对苍生的悲悯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里,杜甫独具匠心地选取“征夫”这一饱浸时代沧桑印记的典型形象作为情感与思考的触发点。以别具一格的视角,深入且透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如同一场无情浩劫,给广大劳苦大众带来的沉重灾难,令人触目惊心。与此同时,诗行间亦满溢着杜甫对国家未来命运走向的深切忧虑,这份忧虑犹如阴霾,笼罩着整首诗作,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 此诗通身显赫流转,开后人简易之门。
清石闾居士《藏云山房杜律详解》
上一篇:唐·周朴《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
下一篇:唐·杜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