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dēng
zhōu
ché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xīn
jīng
bīn
yàn
xià
xiāng
zhōu
gòng
shǎng
chóng
yáng
jié
yán
xún
yóu
fēng
qiū
shù
liǔ
jiāng
àn
shān
lóu
qiě
zhuó
dōng
liáo
nán
guó
chóu

译文

客居他乡的我,面对深秋时节的到来感到心惊,看见迁徙的大雁正向襄州城飞去。和朋友相约一同庆祝重阳节,打算去探寻当年项羽戏马的遗迹。湖面上吹来的秋风,轻拂着边塞的柳树,江上的秋雨笼罩着山间的楼阁。暂且喝一杯东篱下的菊花酒,姑且借此消解客居南国的忧愁。

逐句剖析

"客心惊暮序":客居他乡的我,面对深秋时节的到来感到心惊,

# 暮序:岁暮。

"宾雁下襄州":看见迁徙的大雁正向襄州城飞去。

# 襄州:一作沧州,《辞源》:滨水的地方。古称隐者所居。《文选》南齐谢玄晖(脁)《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并非指河北沧州。,宾雁:鸿雁。

"共赏重阳节":和朋友相约一同庆祝重阳节,

"言寻戏马游":打算去探寻当年项羽戏马的遗迹。

# 戏马:指当地的戏马台。

"湖风秋戍柳":湖面上吹来的秋风,轻拂着边塞的柳树,

# 戍:守卫边疆。

"江雨暗山楼":江上的秋雨笼罩着山间的楼阁。

"且酌东篱菊":暂且喝一杯东篱下的菊花酒,

# 东篱菊:菊花酒。菊:一作酒。

"聊祛南国愁":姑且借此消解客居南国的忧愁。

# 南国:四川省南充市的别称,出产红豆杉。,祛:除去,驱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日巴丘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一说张均作。诗歌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暮秋时节的自然景象和游赏活动,抒发了游子羁旅之愁与借酒消忧的情感。首联“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以“暮序”“宾雁”点明时节,烘托游子惊心于时光流逝的惆怅;颔联“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转入节日场景,展现友人结伴登高游赏的欢愉,形成情绪转折;颈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以“湖风”“江雨”的苍茫之景,暗喻心境的黯淡;尾联“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直抒胸臆,借陶渊明“东篱”典故,表达借酒暂解乡愁的无奈。全诗语言凝练,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强化了羁旅之思,体现了传统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以“客心”开篇,直接点明诗人漂泊在外的身份,“惊暮序”三字既写时序推移的紧迫感,又暗含对年华流逝的惊心。大雁南飞的意象(“宾雁下襄州”)既是眼前实景,又象征游子无依,与“客心”形成情感呼应,奠定了全诗苍凉的基调。颔联“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笔锋稍转,由个人愁绪转向节令活动。“共赏”与“言寻”透露出与友人同游的短暂欢愉,但“戏马游”(典出重阳登高旧俗)的追忆中,仍隐含对往昔盛事的怀念,欢聚背后暗藏物是人非之叹。颈联“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转写眼前秋景,“湖风”“江雨”勾勒出湿润阴冷的氛围,“秋戍柳”以戍边之地的柳树强化荒寂感,“暗山楼”则通过雨幕遮蔽山楼的视觉描写,将诗人内心的抑郁外化为晦暗不明的景象,情景交融。尾联“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回归行为与心理刻画。“东篱菊”用陶渊明典故,看似闲适,实为借酒消愁;“聊祛”二字道尽无奈——南国愁思(羁旅之苦、家国之忧)无法真正排遣,只能以菊花酒暂缓,收束处留有余味,深化了全诗的愁绪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曹邺《过白起墓》

下一篇:唐·元稹《高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