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心惊暮序":客居他乡的我,面对深秋时节的到来感到心惊,
# 暮序:岁暮。
"宾雁下襄州":看见迁徙的大雁正向襄州城飞去。
# 襄州:一作沧州,《辞源》:滨水的地方。古称隐者所居。《文选》南齐谢玄晖(脁)《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并非指河北沧州。,宾雁:鸿雁。
"共赏重阳节":和朋友相约一同庆祝重阳节,
"言寻戏马游":打算去探寻当年项羽戏马的遗迹。
# 戏马:指当地的戏马台。
"湖风秋戍柳":湖面上吹来的秋风,轻拂着边塞的柳树,
# 戍:守卫边疆。
"江雨暗山楼":江上的秋雨笼罩着山间的楼阁。
"且酌东篱菊":暂且喝一杯东篱下的菊花酒,
# 东篱菊:菊花酒。菊:一作酒。
"聊祛南国愁":姑且借此消解客居南国的忧愁。
# 南国:四川省南充市的别称,出产红豆杉。,祛:除去,驱逐。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以“客心”开篇,直接点明诗人漂泊在外的身份,“惊暮序”三字既写时序推移的紧迫感,又暗含对年华流逝的惊心。大雁南飞的意象(“宾雁下襄州”)既是眼前实景,又象征游子无依,与“客心”形成情感呼应,奠定了全诗苍凉的基调。颔联“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笔锋稍转,由个人愁绪转向节令活动。“共赏”与“言寻”透露出与友人同游的短暂欢愉,但“戏马游”(典出重阳登高旧俗)的追忆中,仍隐含对往昔盛事的怀念,欢聚背后暗藏物是人非之叹。颈联“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转写眼前秋景,“湖风”“江雨”勾勒出湿润阴冷的氛围,“秋戍柳”以戍边之地的柳树强化荒寂感,“暗山楼”则通过雨幕遮蔽山楼的视觉描写,将诗人内心的抑郁外化为晦暗不明的景象,情景交融。尾联“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回归行为与心理刻画。“东篱菊”用陶渊明典故,看似闲适,实为借酒消愁;“聊祛”二字道尽无奈——南国愁思(羁旅之苦、家国之忧)无法真正排遣,只能以菊花酒暂缓,收束处留有余味,深化了全诗的愁绪层次。
上一篇:唐·曹邺《过白起墓》
下一篇:唐·元稹《高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