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òng
shāng
xiǎo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xué
rén
yán
píng
chuáng
xíng
nèn
huā
fáng
cuì
qióng
cái
zhī
ēn
ài
yíng
sān
suì
wèi
biàn
dōng
西
guò
shēng
xià
shāng
yīng
shài
fēi
shàng
shèng
wàng
qíng
shāng
xīn
tàn
jiū
cháo
zhuō
cháng
duò
chūn
chú
yǎng
chéng

译文

模仿大人说话扶着床走,娇嫩如花蕾脆弱似玉。刚懂得亲情就迎来三岁,还分不清方向就结束一生。你不同于早夭孩童本应简葬,我非圣人怎能忘怀。悲伤自叹像笨拙的斑鸠,总是摔落雏鸟养不活。

逐句剖析

"学人言语凭床行":模仿大人说话扶着床走,

"嫩似花房脆似琼":娇嫩如花蕾脆弱似玉。

"才知恩爱迎三岁":刚懂得亲情就迎来三岁,

# 迎三岁:未满三岁。

"未辨东西过一生":还分不清方向就结束一生。

"汝异下殇应杀礼":你不同于早夭孩童本应简葬,

# 下殇:《仪礼·丧服》“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金銮子不满三岁,为无服之殇,丧礼从杀减。

"吾非上圣讵忘情":我非圣人怎能忘怀。

"伤心自叹鸠巢拙":悲伤自叹像笨拙的斑鸠,

# 鸠巢:犹鸠居。比喻陋室。

"长堕春雏养不成":总是摔落雏鸟养不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重伤小女子》是白居易为悼念早夭爱女金銮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用“学人言语凭床行”的日常画面,再现了女儿天真可爱的模样;以“嫩似花房脆似琼”的贴切比喻,勾勒出幼小生命的纯真美好。然而“未辨东西过一生”的残酷现实,与之前的温馨场景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诗人痛失爱女的悲怆。诗中“鸠巢拙”的自责,以及“春雏养不成”的哀婉意象,都深刻表达了父亲内心的哀痛。这首诗打破了传统悼亡诗的含蓄风格,以直白深情的父亲口吻,开创了唐代悼念子女诗歌的新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当时四十四岁的白居易正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一职。他的爱女金銮子出生于元和四年(809年),不幸在不满三岁时夭折。按照唐朝的丧葬礼仪,“八岁至十一岁去世称为下殇”,本应从简办理后事。但诗人以“我并非圣人怎能不动情”的真挚告白,表达了对早夭女儿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这首诗突破了传统悼亡诗多写夫妻之情的惯例,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罕见的亲子悼亡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诗中描绘了诗人白居易痛失爱女的悲恸之情,体现了深沉的父爱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流露了深深的自责与无力感,展现了父爱的深沉与生命的脆弱。

2. 写作手法

对比:“才知恩爱迎三岁,未辨东西过一生”,“三岁”与“一生”形成时间的鲜明对比,父女情缘虽深,却敌不过时光的残酷,仅有的三年相伴在漫长人生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这种巨大对比落差,将生命中的遗憾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反问:“吾非上圣讵忘情”运用反问手法,“讵”表“难道”,句意是“我并非品德至高的圣人,难道能忘却情感吗”。诗人先以“非上圣”自陈并非超脱世俗的圣贤,再用反问否定“忘情”的可能,回应前文对幼女夭折的悲痛,以反问的强烈语气,凸显自己无法因礼法或身份压抑父爱、难以释怀丧女之痛的真挚情感,让悲痛更显深沉动人。用典:“伤心自叹鸠巢拙”运用“鸠巢”典故,典故源自《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原诗本是借“鹊筑巢、鸠居住”的现象,意思是女子出嫁后居于夫家,后世逐渐衍生出“鸠鸟自身不擅筑巢,依赖他物”的含义,常用来形容人在某件事上能力不足、处事笨拙,难以凭自身力量达成目标。白居易在诗中以“鸠巢拙”自喻,将自己养育幼女的过程比作鸠鸟筑巢,他自认如不擅筑巢的鸠鸟般,没有足够的能力守护女儿,最终没能留住仅三岁的孩子,让其夭折。借这一典故委婉又沉痛地表达了对女儿离世的自责与哀叹,让丧女之痛更显真切深沉。象征:“伤心自叹鸠巢拙,长堕春雏养不成”,“鸠巢拙”象征诗人自身能力或境遇的不足,“春雏养不成”象征对后代或美好事物培育失败的遗憾,通过自然意象间接表达了未能为幼女提供庇护的自责与无力感。直抒胸臆:“汝异下殇应杀礼,吾非上圣讵忘情​”,直接表达了对丧礼仪式的质疑和自身无法忘情的坦率告白,情感直露无隐晦。比喻:“嫩似花房脆似琼”,用“花房”比喻稚嫩,用“琼”比喻脆弱,通过明确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构成比喻,形象化展现了娇柔易损的特质。

3. 分段赏析

“学人言语凭床行,嫩似花房脆似琼”年幼的金銮子刚开始牙牙学语,扶着床沿蹒跚学步,娇嫩得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又像易碎的琼玉般脆弱。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女儿天真可爱的模样,正是这份纯真美好,让“嫩似花房脆似琼”的比喻显得格外贴切,也更凸显了诗人痛失爱女的悲伤。“才知恩爱迎三岁,未辨东西过一生”这两句道出了诗人内心的遗憾与悲痛。父女之情刚刚萌芽,女儿即将迎来三岁生日,却还未能分辨方向就匆匆离世。“才知”二字饱含了诗人未能尽享天伦之乐的惋惜,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溢于言表。“汝异下殇应杀礼,吾非上圣讵忘情”按照古礼,未满八岁的孩童去世不必举行隆重葬礼。但诗人反问:我并非圣人,怎能不为此动情?这一反问将诗人的悲痛推向高潮,对女儿的思念之情在此刻达到极致。“伤心自叹鸠巢拙,长堕春雏养不成”最后诗人只能黯然神伤,感叹自己家门不幸,像笨拙的斑鸠无法养育幼雏一般,终究没能将心爱的女儿抚养成人。尽管思念之情难以抑制,却再也唤不回逝去的生命,只能将这份悲痛化作对命运的无奈叹息。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收录于《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七,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曾评价其“情感真挚却不失含蓄,哀痛深沉却不过度”。现代研究者指出,诗题中的“重伤”二字蕴含双重含义:既表达了诗人迟来的深切哀思,也暗指儒家丧葬礼制对情感抒发的限制。尾联“鸠巢拙”用笨拙的鸠鸟来自责的意象,后来成为许多悼念子女诗歌的常用写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竹》

下一篇:唐·吴融《闻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