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儿":看这些边境线上长大的男儿,
"生年不读一字书":一辈子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
# 生年:平生。
"但知游猎夸轻趫":就知道骑马游猎,各自一轻巧。
# 轻趫:轻捷。,夸:夸耀。,但:只,仅。
"胡马秋肥宜白草":秋风起,牧草白,正是马肥牛壮好时节,
# 白草:牛马喜欢吃的一种牧草,熟时呈白色。
"骑来蹑影何矜骄":飞马追影,马背上的骑手多么洋洋自得啊。
# 何矜骄:何矜:一作可怜。矜骄:骄傲。这里是洋洋自得的样子。,蹑影:追踪日影。这里形容快速。
"金鞭拂雪挥鸣鞘":镶金的白玉马鞭一挥舞,就像雪花纷纷飞舞,鸣镝声萧萧。
# 鞘:鞭鞘。,雪:一作云。
"半酣呼鹰出远郊":酒足饭饱后架起猎鹰就去远郊狩猎,
# 呼鹰:用驯服了的鹰猎取野物,意指打猎。,半酣:半醉的意思。
"弓弯满月不虚发":能挽弯弓如满月,箭箭中的无虚发,
# 弓弯满月:把弓拉开像圆月的形状。 弓弯:一作弯弧。
"双鸧迸落连飞髇":一箭穿空落双枭。
# 髇:骨制的响箭,即鸣镝。一作𩩉。,鸧:鸧鸹,即灰鹤。
"海边观者皆辟易":草原上围观的人不由自主地身后退,生怕被箭风伤到,
# 辟易:倒退,这里指观者惊奇,不由自主地后退。,海:瀚海,即沙漠。
"猛气英风振沙碛":整个沙漠都被骑手的英雄气概震撼笼罩。
# 沙碛:沙漠。
"儒生不及游侠人":儒生哪比得上游侠儿,
# 游侠人:这里指边城儿。
"白首下帷复何益":下帷苦读就算到了白头又有什么用。
# 下帷:放下帷幕。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这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也是一篇七言言志诗。全诗以边塞游猎为题材,前四句刻画“边城儿”不读诗书、专精骑射的形象;中六句通过“金鞭拂雪”“弓弯满月”等动态描写,渲染其英武豪迈;末二句以“儒生不及游侠人”的对比,批判文弱书生之无用,隐含对盛唐尚武精神的推崇。全诗表达了对边城游侠儿豪迈气概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夸张:“骑来蹑影何矜骄”,形容游侠儿骑马速度极快,快到能追上自己的影子,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游侠儿骑术的高超和得意骄傲的神态。细节描写:“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金鞭拂雪”“挥鸣鞘”“呼鹰”等动作细节,生动地描绘出游侠儿出猎时的潇洒姿态和豪迈气势,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比:“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将儒生白首苦读与游侠儿的豪迈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游侠儿生活的赞赏和对儒生生活的某种质疑,强化了诗歌的主题。赋:整首诗采用铺陈叙述的手法,详细地描绘了边城游侠儿的生活、骑术、狩猎的过程和场景等,使读者对游侠儿的形象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游侠儿的风采。
3. 分段赏析
《行行游且猎篇》前四句开篇直陈“边城儿”不习诗书、专精骑射,以“胡马秋肥”“蹑影矜骄”勾勒秋日狩猎的雄健场景,语言质朴而气象阔大,为全诗奠定豪放基调。中六句“金鞭拂雪”写马鞭挥动的凌厉,“半酣呼鹰”状醉后放鹰的狂态,“弓弯满月”以满月喻拉弓之圆满,“双鸧迸落”描双鸟中箭的精准。视听结合,动态迭出,极尽铺陈之能事,展现游侠的矫健与豪情。末二句笔锋陡转,以“不及”“复何益”的否定句式,将游侠与儒生对比,直指书生皓首穷经的虚妄,收束于对尚武精神的强烈肯定。
4. 作品点评
《行行游且猎篇》以乐府旧题翻新意,将边塞游猎的雄浑场景与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巧妙结合。诗中“弓弯满月”“猛气英风”等句,以夸张手法和动态描写展现游侠的豪情,语言雄奇如金戈铁马,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末句“儒生不及游侠人”的尖锐对比,既是对盛唐尚武风气的呼应,亦暗含对安史之乱前文人无力救世的隐忧。全诗充满了阳刚之气和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堪称李白边塞诗中的独特之作。
# 轻快,绝不粘手。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王琦注:胡震亨曰:《行行且游猎》篇,始梁刘孝威,其辞咏天子游猎事。太白咏边城儿游猎,为不同耳。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揆文教,奋武卫。二者不可偏废。此山愤时有激而作,盖天宝以后益好边功,武士得忐,亦世道之忧也。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