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曾闻子规鸟":以前在蜀国时曾听过杜鹃凄恻的鸣啼,
#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蜀国:四川。国:一作地。
"宣城还见杜鹃花":没想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杜鹃盛开。
# 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还:一作又。
"一叫一回肠一断":杜鹃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心中思念故乡。
#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三春:指春季。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思乡题材诗。描绘了诗人在宣城见到杜鹃花,又忆起在蜀国曾闻子规鸟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思乡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借“杜鹃花”“子规鸟”等景物,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看到宣城的杜鹃花,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勾起了他对故乡蜀国的回忆与思念,使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对比:“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将在蜀国听闻子规鸟和在宣城见到杜鹃花这两种不同地域的见闻进行对比,以空间上的距离强化了诗人远离故乡的漂泊感,衬托出思乡之情的浓烈。虚实结合:诗中“蜀国曾闻子规鸟”是回忆中的景象,属于虚写,是诗人对过去在蜀国生活的记忆;“宣城还见杜鹃花”是眼前实景,实写诗人在宣城的所见。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人情感的表达,使思乡之情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诗的开篇“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从回忆与现实两个角度起笔,曾于蜀国听闻子规啼鸣,如今在宣城又见杜鹃花,一“曾”一“还”,将时空跨度展现,为思乡之情埋下伏笔。接着“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进一步深入抒情,子规每一声啼叫都让诗人肝肠寸断,阳春三月的美好时节,本应心情愉悦,可诗人却满心都是对故乡三巴之地的思念,以乐景衬哀情,把漂泊异乡的李白那浓烈且深沉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4. 作品点评
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在文学史上颇具价值。写作特色鲜明,借景抒情自然流畅,以杜鹃花、子规鸟为情感载体,使思乡之情具象化;对比、反复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典型地反映出他漂泊时期的心境,丰富了其诗歌题材。诗中“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堪称名句,句式回环往复,将思乡的愁苦与眷恋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真挚浓烈的情感,尽显李白诗歌豪放中蕴含深情的独特魅力。
# 此太白寓宣州怀西蜀故乡之作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如谣如谚,却是绝句本色。效之,则痴矣。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严沧浪旧:出太白,如此犹不恶。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李白《夏日山中》
下一篇:唐·王维《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