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的星光多么璀璨,昨夜的微风多么轻柔,
# 昨夜星辰昨夜风:《尚书·洪范》:“星有好风。”此含有好会的意思。星辰,众星,星之通称。
"画楼西畔桂堂东":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 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一作“画堂”。
"身无彩凤双飞翼":身虽无彩凤双翅不能比翼齐飞,
"心有灵犀一点通":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 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 隔座送钩春酒暖:“隔座”二句:邯郸淳《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校胜负。”隔座送钩,一队用一钩藏在手内,隔座传送,使另一队猜钩所在,以猜中为胜。
"分曹射覆蜡灯红":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 射覆:把东西放在菠盖物下使人猜。《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分曹:分组。
"嗟余听鼓应官去":可叹呵,我听到五更鼓要去官署应卯,
# 听鼓应官:到官府上班,古代官府卯刻击鼓,召集僚属,午刻击鼓下班。鼓:报更的鼓。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余:我。,嗟:叹词。
"走马兰台类断蓬":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 断蓬:断:一作转。指身如蓬草飞转。《坤雅》:“蓬,末大于本,遇风辄拔而旋。”,类:类似。,兰台:秘书省的别称。《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唐高宗年号)初改为兰台。”当时李商隐在做秘书省校书郎。,走马:跑马。
"闻道阊门萼绿华":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天上的萼绿华,
# 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来与权尸解药。”,阊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
"昔年相望抵天涯":但总觉得她在那遥远的天涯。
# 抵:至,到。《广雅·释诂》:“抵,至也。”一作“尚”。,相望:期盼伊。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考差兮谁思。”此言昔年期盼一见伊人,乃咫尺天涯,难得一见。
"岂知一夜秦楼客":哪里知道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
# 秦楼客:《列仙传》:“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
"偷看吴王苑内花":得以在一旁窥见美人的容颜。
# 看:一作“著”。吴王苑内花:冯浩注:“暗用西施。”李商隐《寄成都高苗二从事》:“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可与此同参。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诗,也是一组以爱情与身世感怀为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与所爱之人虽相爱却受重重阻隔难以如愿的无奈处境,以及诗人对一位女子刻骨铭心的爱慕之情。诗中营造出一种深情缱绻却又充满无奈与惆怅的氛围,体现了爱情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碰撞。通过对爱情细腻且深挚的表达,不仅传达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求而不得的怅惘,还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身身世漂泊、命运无常的感伤,展现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烘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诗人借助星辰、好风,以及画楼、桂堂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温馨旖旎、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烘托出昨夜与爱人相见时美好且难忘的氛围,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浪漫而充满诗意的情境,为下文对爱情的描述奠定情感基调。比喻:“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前半句以“彩凤双飞翼”比喻相爱的双方能够自由相伴、双宿双飞,而自己“身无彩凤双飞翼”则暗示爱情受到阻隔;后半句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把相爱的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比作灵异犀角中央贯通的白线,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两人心灵相通的奇妙状态。用典:“闻道阊门萼绿华”运用了萼绿华的典故,《零陵县志》记载萼绿华是女仙,降于羊权家并授其道术。诗人借此典故,以萼绿华指代诗中钟情的女子,为女子增添神秘超凡的气质。“岂知一夜秦楼客”使用“秦楼客”的典故,以萧史自比,暗示自己如同萧史成为与佳人有亲密关联之人,表明自己的“爱婿”身份。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此句描绘了宴会上热闹欢乐的场景,人们隔座玩送钩游戏,分组进行射覆,春酒温暖,蜡灯红亮,气氛热烈。然而诗人却要“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热闹的宴会场景与诗人自身凄清寂寞的处境、漂泊的命运形成鲜明反衬,更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的深情追忆。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夜晚,繁星闪烁,微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令人陶醉的温馨气息,一切仿佛与昨夜并无二致。然而,昨夜在“画楼西畔桂堂东”与心爱之人相见的动人场景,如今已化作亲切却难以寻觅的回忆。诗人并未详细描述昨夜的具体情事,而是巧妙借助星辰、好风的渲染,以及画楼、桂堂的烘托,营造出一种温馨浪漫且极具暗示性的氛围,让读者凭借自身感悟去领略其中韵味。“昨夜”一词的反复出现,句中自对的精妙结构,以及上下句一气呵成的蝉联句式,共同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畅、富有唱叹之美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之情愈发浓郁深沉。颔联笔锋从对昨夜的追忆回转至当下情境,细腻抒写了今夕两人相隔的无奈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微妙心理。这两句诗表明,自己虽不像彩凤那般拥有双翅,能够跨越重重阻隔与对方相聚,但彼此的心灵,却如同灵异的犀角,自有一脉相通之处。彩凤双飞常被视作美好爱情的象征,此处以“身无彩凤双飞翼”暗示爱情受阻,可谓推陈出新。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比喻,将相爱的双方心灵间的契合与感应描绘得极为生动,完全彰显了诗人的独特创意与巧妙构思。在古代,犀牛角被视为灵异之物,其中心贯通上下的白线,更为其增添神秘色彩。诗人由此展开奇妙想象,赋予其相爱心灵间奇异感应的特质,从而创造出这个舍弃表象、摄取神韵,既新奇又贴切的比喻。此联想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身无”与“心有”相互映衬、生发,共同构成一个蕴含丰富的矛盾统一体。相爱的两人无法相聚,本是深切的痛苦,然而身虽不能相连,心却能够相通,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诗人在此所要表达的,并非单纯的因爱情阻隔而生的苦闷,或是心灵契合带来的喜悦,而是阻隔之中的心灵契合,苦闷之中的欣喜慰藉,寂寞之中的自我安抚。颈联初读时仿佛是对诗人亲身经历场景的如实描绘,实则是因自身受阻隔而引发的对意中人当下处境的想象。送钩、射覆均为酒宴上的常见游戏,在诗人的想象里,此刻对方应在画楼桂堂之上,参与一场热闹非凡的宴会。宴席间,灯红酒暖,众人举杯交错,欢声笑语不断,隔座传递钩具,分组进行射覆游戏,氛围是何等的热烈欢快。越是被阻隔,诗人渴望与意中人相聚的情感就愈发浓烈,对相隔一方意中人处境的想象也就越发清晰鲜活。“春酒暖”“蜡灯红”,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宴会上融洽醉人的氛围,更饱含了诗人强烈的向往倾慕之情,以及“身无彩凤双飞翼”的深深感慨。于此,诗人此刻处境的孤寂清冷,虽未直言,却已跃然纸上。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一个“嗟”字,开篇便直抒诗人内心的喟叹。“听鼓应官去”描述了诗人听到更鼓敲响,不得不前往官府应差当值的情景。古代官府以鼓声为号令,晨起击鼓,官员需按时到衙署办公。此句点明诗人为了生计,不得不遵循官府的作息,投入到刻板的公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种身不由己生活状态的无奈。“走马兰台类断蓬”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与漂泊之感。“走马”描绘出诗人匆匆赶赴兰台(秘书省的别称,诗人当时在此任职)的忙碌状态;“类断蓬”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断根的蓬草。蓬草在秋风中无根漂泊,居无定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仕途上漂泊不定、命运难测的境遇。第二首:前两句中“闻道阊门萼绿华”,巧妙运用女仙萼绿华的典故。据《零陵县志》记载,萼绿华乃女仙,于晋穆帝升平三年降于羊权家,并授其道术,后隐影化形而去。在此,诗人借萼绿华指代诗中所钟情的女子,给其蒙上一层神秘而超凡的色彩,暗示这位女子的不凡。“昔年相望抵天涯”,则表明往昔诗人与这位女子虽相互知晓,却犹如天涯相隔,难以接近,突出了两人之间曾存在的遥远距离,更显这份感情在过往的渺茫与不可及。后两句“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诗人又运用“秦楼客”这一萧史典故,以萧史自比,暗示自己仿佛如萧史般成为与佳人有亲密关联之人,凸显自身“爱婿”身份。“偷看吴王苑内花”,这里“吴王苑内花”并非实指花园中的花卉,而是喻指如花朵般娇艳的美女,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竟能在某一夜,有幸得见深居如吴王宫苑般神秘之处的这位绝美女子。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艺术价值极高,首篇七律尤为出众。其感情深婉缠绵,字句锤炼与色彩营造精妙,风格流丽圆融。诗人把身世感慨融入艳情,借华艳辞章映衬困顿失意,营造出情采兼具、含蓄幽微的艺术境界。诗里意象交错跳跃,使主旨具多义与模糊性。诗人对心灵世界的挖掘,深度与广度远超前人。这组无题诗影响巨大且持久,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此追忆昨夜之景而思其地,谓身不能至,而心则可通也。“送钩”、“射覆”,乃昨夜之事。嗟余听鼓而去,迹似转蓬,不唯不能相亲,并与画楼、桂堂相远矣。
明末清初钱谦益《唐诗鼓吹评注》
#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乃是具文见意之法。起联以引起下文而虚做者,常道也;起联若实,次联反虚,是为定法。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妙在首二句。次联衬贴,流丽圆美,“西昆”诸公一世所效。
明末清初冯舒《瀛奎律髓汇评》
# 起二句妙。
明末清初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 此诗是席上有遇追忆之作。妙在欲言良宵佳会,独从星辰说起……凌空步虚,有绘风之妙……得三四铺云衬月,顿觉七宝放光,透出上文,身远心通,俨然相对一堂之中。五之胜情,六之胜境,皆为佳人着色。且隔座分曹,申明三之意;送钩春暖,方见四之实。蜡灯红后,恨无主人烛灭留髡之会。闻鼓而起,今朝寂寞,能不重念昨夜之为良时乎?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义山无题诗,直是艳语耳。杨眉庵谓托于臣不忘君,亦是故为高论,未敢信其必然。
清钱良择《唐音审体》
# 一二昨夜所会时地。三四身虽似远,心已相通。五六承三四,言藏钩送酒,其如隔座;分曹射覆,唯碍烛红。及天明而去,应官走马,无异转蓬。感目成于此夜,恐后会之难期。
清屈复《玉谿生诗意》
# 盖叹不得立朝,将为下吏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观此首末二句,实是妓席之作,不得以寓意曲解。义山“风怀”诗,注家皆以寓言君臣为说,殊多穿凿。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诗意平常,而炼句设色,字字不同。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此诗自炫其才,述眼前境遇,笔情飘忽。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下一篇:唐·郑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