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随林霭动":微雨初起时,只觉它像林中雾气一样浮动,
# 林霭:林中的云气。霭,雾气。
"稍共夜凉分":逐渐地,伴随着夜幕降临,它分得了夜的丝丝凉意。
# 共:与,跟。,稍:渐渐。
"窗迥侵灯冷":那寒气仿佛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凉意,
# 迥:远。一作“逼”。
"庭虚近水闻":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 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微雨的景象,通过对微雨相关事物及人的主观感受的刻画,不着“雨”字却传达出微雨的形态,营造出朦胧、迷离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微雨的细腻观察与独特感悟。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初随林霭动”写微雨伴随林霭轻轻飘动,是动态描写;“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等则通过夜凉、灯冷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是静态描写。动静相衬,使微雨之景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虚实相生:诗中实景如林霭、灯、庭、水等为实写,而微雨的形象并没有直接正面描绘,而是通过这些实景引发读者对微雨的想象,是虚写。以虚处着笔,让诗歌更具韵味和想象空间。侧面描写:全诗不着一个“雨”字,通过“林霭动”“夜凉分”“侵灯冷”“近水闻”等周围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从侧面烘托出微雨的存在和特点,巧妙地传达出微雨的形态与神韵。
3. 分段赏析
《微雨》前两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从傍晚微雨初下写起,运用视觉描写,以“初随”表明微雨初起时,看起来像与林霭一同浮动,难以分辨雾雨,接着“稍共”写出微雨逐渐降临,与夜凉相伴,细腻地描绘出微雨初起时不易察觉的状态,传达出一种朦胧之感。后两句“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写夜深时微雨持续不停的情景,通过人的感觉和听觉来侧面烘托,“侵”“冷”生动地表现出微雨使气温下降,寒意侵逼灯火,“虚”“近”则体现出在空寂的庭院中能听到近处水面传来微弱的淅沥雨声,从黄昏到夜晚,从微雨初起到落久,全诗未直接描写微雨本身,却通过林霭、夜凉、灯光、水声等物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细腻地展现出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体现了作者写景状物高超的艺术功底,且“初随”“稍共”“侵”“冷”“虚”“近”等字词精准地扣住了微雨的特点。
4. 作品点评
《微雨》是李商隐咏物诗中的佳作,极具艺术价值。其写作特色鲜明,体物传神且刻画入微,从黄昏到夜晚,生动展现微雨初起至落久的过程。全诗不着“雨”字,却通过林霭、夜凉、灯光、水声等物象及人的主观感受,从侧面烘托微雨形态,传神地传达出微雨的内在神韵,尽显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功底。用词精准,“初随”“稍共”等词处处紧扣微雨特点。整首诗风格朦胧、迷离,以虚处着笔,营造出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在文学史上展现出李商隐独特的诗歌创作魅力。
# 何焯曰:虽无远指,写“微”字自得神。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 窗迥而侵灯觉冷,庭虚故近水遥闻,写“微”字静细。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田兰芳曰:写“微”字入神。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 四家以为虽无远指,写“微”字自得神也。然既无远指,则刻画亦小家数耳。问:小诗亦有不必定有远指者,如辋川唱和非即景自佳哉?曰:王、裴所咏虽无远指,而有远韵、远神,天然凑泊,不可思议,非以刻画形似为工也,自不得比而同之。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
上一篇:唐·白居易《日长》
下一篇:唐·雍陶《韦处士郊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