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shān
dēng
gāo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jiāng
hán
qiū
yǐng
yàn
chū
fēi
xié
shàng
cuì
wēi
chén
shì
nán
féng
kāi
kǒu
xiào
huā
chā
mǎn
tóu
guī
dàn
jiāng
mǐng
dǐng
chóu
jiā
jié
yòng
dēng
lín
tàn
luò
huī
wǎng
jīn
lái
zhǐ
niú
shān
zhān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该当把菊花插戴满头再回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更不必登高望愁叹夕阳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逐句剖析

"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 初:刚刚。

"与客携壶上翠微":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 翠微:这里代指山。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尘世难逢开口笑":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 尘世难逢开口笑:《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菊花须插满头归":该当把菊花插戴满头再回归。

# 菊花须插满头归:菊花:此暗用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 酩酊: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不用登临叹落晖":更不必登高望愁叹夕阳余晖。

# 叹:一作恨。

"古往今来只如此":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 独:一作泪。,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悲”等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指对事物迭代感到悲哀。),即其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日齐山登高》是唐代杰出诗人杜牧的手笔,体裁为七言律诗。首联白描雁飞清江、携友登翠峦之景,七字绘秋色。“江涵秋影”显水清景阔,“与客携壶”绘会友乐,“翠微”流愉悦。颔联融叙议,透诗人矛盾情。“难逢”“须插”含及时行乐之理,“菊花”扣重阳。颈联同表愿醉庆节、不哀迟暮,再强及时行乐。“酩酊”呼应重阳。两联对比显节日解脱,杜牧借重阳抛烦恼。尾联借典故自宽,认为人生无常古今同,不必独哀。以反例显旷达亦含苦涩,展复杂内心。此作缘起为慰藉友人张祜之失落心境,诗中虽展现出一种洒脱不羁的外表,实则暗藏愤懑不平之情。故而,尽管表面流露出一丝消极颓废的气息,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坚韧意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九日齐山登高》是杜牧所作。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彼时张祜专程前往池州拜谒杜牧,二人皆在仕途上历经波折,空有一身才华却难遇伯乐,命运轨迹颇为相似。正值重阳佳节,二人携手共登齐山,面对眼前萧瑟秋景,联想到自身坎坷经历,内心涌起无数感慨。杜牧有感而发,挥毫写下此诗,借秋景与登高之事,抒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深沉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以旷达乃至颓废的态度,展现了封建知识分子消极的人生观。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重阳佳节与友人登高时的景色,“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里的秋景既美丽又带有一丝哀愁,与诗人对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感慨相呼应。对比:颔联“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将尘世中难得的欢乐与节日里尽情欢乐作对比,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把大醉无忧与因时光流逝而怨恨忧愁对比,突出趁重阳抛开世事尽情快乐的思想。用典: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巧用齐景公牛山泣涕的典故。典故原意是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人生短暂而流泪。诗人在此以齐景公的典故,将齐景公对人生无常的伤感与自己面对“登临恨落晖”时所感受到的人生无常相联系,认为古往今来这种感慨尽皆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从而表达出一种旷达中包含苦涩的思想,安慰自己不要为人生迟暮、时光流逝而过度忧愁。白描: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江水涵映秋影、大雁南飞,诗人与友人携酒登上青山的画面,将江南秋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联想:“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中,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通过将自己登临恨落晖的感受与齐景公的典故相联系,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无常的悲哀,同时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也表现出诗人旷怀中包含的苦涩,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雁群南飞于清江之上,与友人携壶共赴翠绿山峦的绝美画卷。仅七字之间,便将江南秋色描绘得生动而淋漓。诗人以“涵”字赋予江水深情,仿佛它将秋日的景致温柔地拥入怀中,“江涵秋影”四字精炼地传达出江水之清澈与秋景之广阔,不仅限于雁影,更涵盖万物。而“与客携壶”则描绘了置酒会友、山水相伴的乐事,“翠微”一词替代秋山,流露出对眼前美景的由衷愉悦。颔联作为唐诗中的名句,巧妙融合了叙述与议论,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情感。“难逢”与“须插”之间,隐含着把握当下、及时行乐的哲理,不必为流逝的时光而徒劳哀叹,展现出一种通达豁达的生活态度。其中,“菊花”更是紧扣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颈联与颔联异曲同工,同样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愿以酩酊大醉来欢庆佳节,不愿因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心生哀愁,再次强调了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酩酊”一词也与重阳节饮酒的习俗相呼应。两联均运用对比手法,一是尘世烦恼与佳节欢愉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愁绪满怀的对比,频繁提及重阳,凸显了节日带给人们的短暂解脱与心灵放松。杜牧在此展现的正是借重阳佳节抛开尘世烦恼、尽情享受快乐的心境。尾联承接颈联“登临叹落晖”之意,诗人借齐景公牛山垂泪的典故来自我宽慰。由眼前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之悲,认为人生无常的感慨古往今来皆然,不必独自哀伤。以齐景公为反例作结,虽表现出旷达情怀,却也蕴含着一丝苦涩,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4. 作品点评

《九日齐山登高》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凝练的诗篇。此诗夹叙夹议,借重阳登山之事,将对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喟叹融入其中,以旷达之态抒内心哀愁,情景交融,意境深沉,用齐景公牛山泣涕典故,深化主题,展现出封建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思考与无奈,它通过描绘重阳登高的情景与诗人的内心活动相结合,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以“尘世”对“菊花”,开合抑扬,殊无斧凿痕,又变体之俊者。后人得其法,则诗如禅家散圣矣。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此一意下来,近似中唐,盖晚唐之可学者。

明顾璘《批点唐音》

# 豪爽真率,不用雕饰,可想其人。

明郝敬《批选唐诗》

# 一句七字,写出当时一俯一仰,无限神理。异日东坡《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便是一付印板也,只为此句起得好时,下便随意随手,任从承接。或说是悲愤,或说是放达,或说是傲岸,或说是无赖,无所不可。东坡《后赤壁赋》通篇奇快疏妙文字,亦只是八个字起得好也(首四句下)。得醉即醉,义何怨乎?“只如此”三字妙绝。醉也只如此,不醉亦只如此,怨亦只如此,不怨亦只如此(末四句下)。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起句极妙。江涵秋影,俯有所思也;新雁初飞,仰有所见也。此七字中,已具无限神理,无限感慨。

清钱朝鼒《唐诗鼓吹笺注》

# 用旧事只当未用一般,善翻新法。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发端却暗藏一“怨”字。

清何焯《唐律偶评》

# 此句(按指“尘世难逢”句)妙在不实接登高,撇开“怨”字。后半却一气贯注。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真正宋调之祖。只以三四脍炙人口,故录之、然熟滑气满行间矣。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起赋景,次写事,下六句议论,另一气局。格亦俊朗松灵。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诏按《风月堂诗话》谓:结语用景公故事,泛言古今共尽,非重九故实。愚谓:此正影切齐山登高,亦非泛言也。

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

# 中二联亦只是自发其一种旷达胸襟,然未必非千秋万世卖菜佣、守钱虏之良药也。至其抑扬顿挫,一气卷舒,真能化板为活,洗尽庸腔俗调,在晚唐中岂宜得乎?七,一笔束住;“只如此”者,言古往今来,任从何人,断不能翻此局面也。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难逢”“须插”,“但将”“不用”,“只如此”“何必”相呼应。三、四分承一、二,五、六合承三、四。六就今说,八就古事说,虽似分别,终有复意。“尘世”二句,时人多诵者,口吻亦太熟滑。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末二句影切齐山,非泛然下笔。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通幅气体豪迈,直逼少陵。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明润如玉。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通篇赋登高之景,而寓感慨之意。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

# 通首流转如弹丸,起句尤画手所不到。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续集》

# 此等诗,自杜公外,盖不多见,当为小杜七律中第一。

清吴汝纶《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

# 抚时生感(“尘世难逢”句下)。对句忽拍合“九日”,自然连属,故妙(“菊花须插”句下)。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晚唐于诗非胜境,不可一味钻仰,亦不得一概抹杀。予尝就其五七律名句,摘取数十联,剖为三等……上者风力郁盘,次者情思曲挚,又次者则筋骨尽露矣。以此法更衡七律,如“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七言之上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吴曰:感慨苍茫,小杜最佳之作。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极写其清狂之态耳(“菊花须插”句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 冯舒:牧之才大,对偶收拾不住,何变之有!查慎行:第四句少陵成语。何义门:此诗变幻不测,体自浑成。纪昀:前四句自好,后四句却似乐天。“不用”“何必”,字与意并复,尤为碍格。无名氏(乙):次联名句不磨,胸次豁然。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数句既是当日登山情事的记录,又不局限当日情事,而融人了诗人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现代周啸天《隋唐五代诗词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马嵬(其二)》

下一篇:唐·韦庄《台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