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险悠悠天险长":绵延的山川是多么雄奇险峻,
# 天险:指长江天堑。,悠悠:绵长貌。与“长”义近,前者言时间久远,后者状空间长远。,地险:指金陵地势险要。西晋张勃《吴录》:诸葛亮谓孙权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
"金陵王气应瑶光":帝王的瑞气映照着北斗七星。
# 瑶光:北斗七星的第七颗星。吴地属斗宿分野,故说“应瑶光”。,金陵王气:《太平御览》卷十七引《金陵图》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凿地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金陵:即今江苏南京。王气,帝王的祥瑞之气。
"休夸此地分天下":不要夸耀金陵能够平分天下,
# 分天下:分有天下一半。
"只得徐妃半面妆":南朝就像徐妃的半面妆,只不过拥有了半面江山。
# 半面妆:《南史·后妃下》载:徐昭佩“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徐妃:即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因容貌不甚出色受到梁元帝的冷遇。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南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这首诗通过对南朝古都金陵的描写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南朝皇帝的讽刺以及对晚唐君主苟安现状的不满。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金陵的地理优势和天象祥瑞,暗示南朝曾有的辉煌;后两句则通过徐妃半面妆的典故,讽刺南朝皇帝虽拥有半壁江山,却仍不思进取,最终走向衰亡。诗人借古讽今,隐寓了对晚唐统治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批判,同时寄托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对比南朝的地理优势(地险、天险)和其实际统治的短暂,揭示了南朝政权的短命和可悲。前两句“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看似夸赞金陵的险要和王气,实则为后文的讽刺做铺垫。以小见大:诗人巧妙地运用“徐妃半面妆。”的典故,以一个后宫琐事来讽刺南朝皇帝只拥有半壁江山的现实,通过小事件反映大问题,这种手法使讽刺更加尖锐且不失幽默。借古讽今:“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诗人在讽刺南朝皇帝的同时,隐喻晚唐君主的苟安现状,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批判,寄托了忧国忧民的情怀。用典:诗中引用了“徐妃半面妆”的典故,李商隐借此典故讽刺南朝统治者自恃地险天险、王气应天象,却只偏安江南,不图进取,如同徐妃的“半面妆”一样,徒有其表。这种用典手法不仅使诗歌含蓄而富有深意,还增强了讽刺效果。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诗人。”开篇描绘了金陵的地理优势,强调其“地险”与“天险”,暗示金陵的险要足以固若金汤。同时,“金陵王气应瑶光。”进一步点明南朝统治者自恃天地之险,认为王气上应天象,可以江山永固。然而,这种夸耀与自信却为后文的讽刺埋下了伏笔。诗人通过“悠悠”和“长”两个词,拖长语气,暗示这种自信的虚妄,为下文的转折做铺垫。后两句:“休夸此地分天下。”是全诗的枢纽,直接转折,对前两句的夸耀进行否定。诗人劝诫南朝统治者不要自夸金陵的地理优势和王气,因为这种优势并没有带来真正的长治久安。这一句不仅承接了前两句的描写,也为下一句的讽刺做好了铺垫。“只得徐妃半面妆。”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巧妙地运用“徐妃半面妆”的典故,以小见大,讽刺南朝皇帝只拥有半壁江山的可悲。徐妃以“半面妆”讽刺梁元帝一眼眚瞎,诗人则借此讥讽南朝统治者自恃的“分天下”的心理。这种讽刺不仅尖锐,还带有幽默感,通过“只得”一词,强调南朝统治者的短视与可悲,同时也隐喻了晚唐政权的衰微与不思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