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东行且未回":已到秋末时节,然而我这一次东行却依然无法回归。
# 回:回归。,且:依然。
"茅斋寄在少城隈":我那简陋的茅舍依然在少城的角落里孤单地等我回去。
# 隈:角落。,茅斋:茅盖的屋舍。
"篱边老却陶潜菊":家中东篱边的菊花已应枯萎凋落,
# 老却:枯萎凋落。
"江上徒逢袁绍杯":我漂泊江湖,虽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 袁绍:自注:袁绍大会宾客,郑玄后至,倾倒一座,甫以玄自比也。,徒:徒然。
"雪岭独看西日落":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
# 落:一作暮。沉落。,独看:独自远眺。
"剑门犹阻北人来":剑门阻隔,我这北来之人无法通行。
"不辞万里长为客":我万里漂泊,长时间作客他乡,
"怀抱何时得好开":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得偿所愿,一展胸怀。
# 得好开:一作好一开。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尽》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和作者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在秋天即将结束时的感慨与思乡之情,以及因社会动荡、家国不安而引发的深深忧愁。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人以篱边的菊花和江上的酒杯为载体。菊花是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代表着隐逸和高洁的品质。这里提到“篱边老却陶潜菊”,意思是说自己像陶渊明一样本有隐逸情怀,然而菊花已经老去,象征着自己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真正的归隐,只能任岁月流逝。而“袁绍杯”的典故,原指袁绍大宴宾客时所用的酒杯,诗人在江上遇到这样的酒杯,却只是徒然相逢,暗示自己虽有像古人那样的际遇,但却无法成就一番事业,只能借酒消愁,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诗人通过对这些带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物描写,将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以及时光流逝的无奈等复杂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用典:诗中运用了陶渊明和袁绍的典故。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他的菊花象征着高洁和隐逸;袁绍在东汉末年也是一位重要人物,这里借用袁绍杯的典故,将历史人物的遭遇与自己的处境相结合。
3. 分段赏析
首联“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两句,以“未回”“寄”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内心的郁闷苦楚。颔联“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通过袁绍的典故,传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颈联“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描绘诗人独自于雪岭观日落,因剑门关阻隔而无法通行的场景,深刻流露出其漂泊的孤独与寂寞。尾联“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长期客居他乡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何时能得欢欣之情的热切期盼。
4. 作品点评
本诗乃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佳作,作者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诗中典故信手拈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诗那沉郁顿挫、韵味悠长的独特格调。
# 读老杜诗开口便觉不同。“独看西日落,犹阻北人来”一联,不胜悲壮,结句更有气力。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东行未回”,谓到梓未还成都;而“且”字极有含蓄。盖公无曰不思还京,故云秋已尽矣,东行且未得回,何况故乡!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不辞万里长为客”二句,怀抱之恶,岂独为一身远客?公诗所以深远。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前四语殊平平,后四句自极沉郁顿挫之致。“袁绍杯”不切“秋尽”。许印芳:前半平正,方衬得出后半之沈郁顿挫,此正章法之妙。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苍峭之章,自喜不堕。五、六道亮,骨立高姿。中四,虚活字有力。评:题标“秋尽”,通首皆迟暮淹留之感。第三、第五,语语增凄。结二,曰“长”,曰“何时”,字字咽哽矣。
不详陈德公《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吴曰:有宇宙无人、萧然独立之概(“雪岭独看”句下)。吴曰:本作客不得意之辞,乃云“不辞”,千回百折而出之者也(“不辞万里”句下)。李曰:气格苍然(“怀抱何时”句下)。
不详《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李景伯《回波辞》
下一篇:唐·白居易《柳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