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fén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shàng
shēn
gōng
jiǔ
hūn
xián
xià
wèn
xián
yuān
guǎng
广
líng
bié
hòu
chūn
tāo
pén
shū
lái
qiū
fān
zhǐ
yǒu
ān
rén
néng
zuò
lěi
céng
sòng
jiě
zhāo
hún
píng
shēng
fēng
jiān
shī
yǒu
gǎn
tóng
jūn
qǐn
mén

译文

天帝高高在上,天门紧闭,更不派神巫下凡来问一下刘蕡您的冤情。自从去年春天与您在黄陵分别后就一直被滔滔江水阻隔,再也没有见面,一别之后,等来的竟是您客死浔阳的噩耗。我此时只能像潘岳一样空作哀诔之文,却无法为您招魂使您起死回生。您的高风亮节于我亦师亦友,我只能在寝外哭悼您的亡魂。

逐句剖析

"上帝深宫闭九阍":天帝高高在上,天门紧闭,

# 九阍:九重宫门。,深宫:一作“深居”。

"巫咸不下问衔冤":更不派神巫下凡来问一下刘蕡您的冤情。

# 巫咸:传说中的古代神巫。《甘泉赋》:“选巫咸兮叫九阍,开天庭兮延群神。”此言朝廷不派人来了解刘蕡的冤枉。

"广陵别后春涛隔":自从去年春天与您在黄陵分别后就一直被滔滔江水阻隔,

# 春涛隔:言去年黄陵别后,方历一载。时商隐在长安,与蕡所处之地遥隔大江,故云“春涛隔”。,广陵:在今湖南湘阴县北。《哭刘司户蕡》:“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水经注》:“湘水又北经黄陵亭西,又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太湖,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方舆胜览》:“庙在潭州湘阴县北九十里。”《通典》:“岳州湘阴县有地名黄陵,即二妃所葬之地。”春涛隔:言去年黄陵别后,方历一载。时商隐在长安,与蕡所处之地遥隔大江,故云“春涛隔”。

"湓浦书来秋雨翻":再也没有见面,一别之后,等来的竟是您客死浔阳的噩耗。

# 书:此指讣书。从江州传来刘蕡的死讯,正是秋雨降落之时。,湓浦:指江州,即浔阳,今江西九江。刘蕡可能卒于此地。

"只有安仁能作诔":我此时只能像潘岳一样空作哀诔之文,

# 诔:古代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的文体。,安仁:西晋潘岳的字,他长于写作哀诔文。此句以潘岳自喻,说自己只能空作诗文以致哀悼。

"何曾宋玉解招魂":却无法为您招魂使您起死回生。

# 招魂:《楚辞》篇名,王逸认为是“宋玉怜屈原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您的高风亮节于我亦师亦友,

# 风义:风度节义。此谓以交情而论,我们是朋友;但以风骨气节而论,我则敬之为师。

"不敢同君哭寝门":我只能在寝外哭悼您的亡魂。

# 寝门:内室的门。《礼记·檀弓上》载:孔子说:“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即师重于友之意。商隐敬重刘蕡的为人,所以说不敢自居于朋友之列而在寝门以外哭吊他。,同君:与您一样,作为同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哭刘蕡》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七律。诗中,李商隐为挚友刘蕡含冤被贬客死他乡深感悲恸。他借伤悼亡友,宣泄对朝廷的失望痛心,抒发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强烈抗议黑暗政治。从写作手法看,以沉痛笔触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表达悲愤。开篇点明哭吊之意,中间回忆与刘蕡过往,结尾以景语衬哀情。全诗风格悲壮,情感真挚,不仅伤悼朋友,更着力为其鸣冤,将个人情谊与对时政批判紧密相连,思想意义远超一般友情范畴,具有鲜明政治内容与批判色彩,是一首饱含正义与深情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哭刘蕡》是李商隐在刚刚听闻刘蕡病故的噩耗后创作的。关于刘蕡的去世年份,在史籍中没有确切记载。像冯浩在《李商隐年谱》里,将刘蕡的卒年定在会昌二年(842年);而刘学锴、余恕诚所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则认为刘蕡卒于大中三年(849年)秋。依据《李商隐诗歌集解》的观点,《哭刘蕡》这首诗应该创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哭刘蕡》属唐代七律体裁,以伤悼挚友为题材,由李商隐为纪念含冤而逝的友人刘蕡所作。李商隐借悼念亡友,将内心对朝廷的失望、痛心尽情宣泄。彼时朝政昏暗,刘蕡因刚正直言而蒙冤,这一事件深深刺痛诗人。他深知刘蕡之才与志,却见其被朝廷无情打压,由此对朝廷的腐朽与不公深感绝望。诗人忧虑国家前途,深知如此黑暗的政治环境,必将使国家陷入困境,故而在诗中对黑暗政治发出强烈抗议,饱含着诗人对挚友刘蕡含冤被贬、客死他乡遭遇的深切悲恸。

2. 写作手法

用典:“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黄陵”“湓浦”都运用了典故,借与这些地点相关的故事和情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与刘蕡分别后的思念以及收到刘蕡书信时的复杂心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使情感表达更委婉深沉。对比:“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将自己比作能写诔文的潘安,却无奈只能作诔文悼念友人,而感慨即使有宋玉之才也无法为友人招魂使其复生,以潘安、宋玉的典故形成对比,衬托出自己对友人离世的无力感和悲痛之情,强化了诗歌的哀伤氛围。借景抒情:诗中“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通过描写江风鼓浪、云脚涌动、船碇沉重、桅杆高险、天色昏暗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阴沉、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听闻友人死讯后的悲痛、沉重心情,借景之凄惨抒发对友人的深切哀悼。正衬:以擅长作哀谏之文的西晋作家潘岳和“怜哀屈原忠而斥弃,魂魄散佚”而作《招魂》的宋玉自喻,说自己只能写哭吊的诗文深致哀悼,却无法招其魂魄使之复生。相互映衬,有力地表达出诗人悲痛欲绝而又徒唤奈何的心情。直抒胸臆:“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直接表明刘蕡与自己不仅是朋友,更有师恩之义,表达出诗人对刘蕡的敬重和深厚情谊,以及因友人逝去的悲恸,毫不掩饰地抒发了内心的真情实感,使诗歌的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哭刘蕡》是李商隐为伤悼友人刘蕡而作的七律。首联“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以寓言手法描绘刘蕡被冤贬之景。高高在上的天帝深居紧闭的深宫,不派巫咸下凡了解冤情。这一超现实的昏暗图景,实则象征刘蕡所处的黑暗政治环境。与李商隐其他诸如“九重黯已隔”“天高但抚膺”等诗句相比,此联形象更为鲜明,感情更为激愤,诗人矛头直指昏聩冷酷的“上帝”,开篇便营造出急风骤雨般的氛围,奠定全诗悲愤基调。颔联“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从时间线索着笔,将叙事、写景、抒情完美融合。大中二年初春,二人于黄陵离别,此后江湖阻隔,“春涛隔”既形象展现别后分离之景,又含蓄传达出因阻隔而生的深长思念,“春涛”意象更添优美联想。次年秋天,刘蕡死讯从浔阳传来,“秋雨翻”点明噩耗传来时间,同时烘托出悲怆凄凉氛围,将诗人彼时激愤悲恸与凄冷哀伤交织的复杂情怀,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极具感染力地呈现出来。这两句一写生离,一写死别,以生离之思衬托死别之悲,情感先由上联的激愤沉痛转为低回舒缓,又在此基础上再度转向悲恸激愤,波澜起伏。颈联“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诗人以擅长写哀诔之文的潘岳(安仁)和作《招魂》的宋玉自比,表明自己只能借诗文哭吊友人,却无力使其魂魄复生。一正一反的表述相互映衬,强烈地抒发了诗人悲痛欲绝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下句尤其显得拗峭有力。尾联“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直接点明诗人与刘蕡的关系,正面扣住诗题中的“哭”字。刘蕡敢于与宦官斗争的精神和鲠直品质备受敬重,诗人与他情谊深厚,且视其为师表。依据《礼记・檀弓上》,死者为师应在内寝哭吊,为友则在寝门外哭吊,诗人尊刘蕡如师,故而不敢以朋友之礼哭于寝门之外。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深挚情谊与由衷钦仰,更揭示出这份情谊深厚的思想、政治基础。

4. 作品点评

这首用以哭吊朋友的诗作,其蕴含的思想意义已远远突破一般友谊范畴的局限,呈现出极为鲜明的政治内容以及浓烈的政治批判色彩。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悲痛、愤激、崇敬与同情之情,并非仅关乎个人情谊,而是具备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解四句,便有搏胸叫天、奋颅击地、放声长号、涕泗纵横之状。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才人衔冤之魂多矣,巫咸可胜问,宋玉可胜招乎?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虽用《离骚》,实赋当时之事,比既切当,而上帝亦可双夹……阔大典雅,所以为妙。此二句不同寻常格调,是倒插之意,然弥见其疏宕耐味“黄陵别后”二句下。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此痛忠直之不容于世也……举声一哭,盖直为天下恸,而非止哀我私也。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笺注》

# 上帝深居,已不可见,又闭九阍,更难通矣。巫阳下问,犹可鸣冤,今又不然,冤死宜矣。……七八终不敢改平日之交情。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上帝不遣巫咸问冤,言既阨于人,并阨于天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一气鼓荡,字字沉郁。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不知其人视其友,观义山《哭刘蕡》诗,知非仅工词赋者。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五六句暗切当时情事。

清杨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一起沉痛,先叙情。三四追溯。五六顿转。收亲切沉着。先将正意作棱,次融叙,而三四又每句用棱,此秘法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情至之语,不假雕饰(末二句下)。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下一篇:唐·张固《独秀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