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yuè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dài
zōng
qīng
wèi
liǎo
zào
huà
zhōng
shén
xiù
yīn
yáng
hūn
xiǎo
dàng
xiōng
shēng
céng
yún
jué
guī
niǎo
huì
dāng
líng
jué
dǐng
lǎn
zhòng
shān
xiǎo
西
yuè
líng
céng
sǒng
chù
zūn
zhū
fēng
luó
ér
sūn
ān
xiān
rén
jiǔ
jié
zhàng
zhǔ
dào
tóu
pén
chē
xiāng
guī
jiàn
guā
tōng
tiān
yǒu
mén
shāo
dài
qiū
fēng
liáng
lěng
hòu
gāo
xún
bái
wèn
zhēn
yuán
nán
yuè
pèi
zhū
niǎo
zhì
bǎi
wáng
lǐng
líng
hóng
鸿
dòng
bàn
yán
fāng
bāng
jiā
yòng
diǎn
zài
fēi
xīn
xiāng
xún
shǒu
liáo
yǒu
jīn
wáng
ài
shì
wǎng
xíng
mài
yuè
xiāo
xiāng
jué
chū
yàng
zhōu
qīng
guāng
páng
zhù
róng
fēng
zūn
fēng
fēng
mǎo
gài
cháo
zhēng
cháng
xiāng
wàng
gōng
wén
wèi
rén
qún
xiān
jiā
áo
xiáng
yǒu
shí
fēng
sàn
fēng
fēi
shuāng
qiān
xiàn
xiū
wèi
xiá
zhàng
chóng
gāng
guī
lái
mìng
jià
xiū
táng
sān
tàn
wèn
zhǔ
zàn
huáng
shēng
rěn
shuāi
shén
jiàng
xiáng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峡谷何其险啊,车箱进入便无归路,就像一支箭杆直通南天门。待到秋风送爽之后,我要登上山巅探访白帝的仙居,询问仙道的本源。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迅速吸取天地灵气,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逐句剖析

"岱宗夫如何":泰山到底怎么样?

# 如何:怎么样。,夫:读。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青未了":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

#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钟:聚集。,造化:大自然。

"阴阳割昏晓":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割:分。夸张的说法。,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荡胸生曾云":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

# 曾:同“层”,重叠。,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入归鸟":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眦:眼角。

"会当凌绝顶":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

#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凌:登上。,会当:终当,定要。

"一览众山小":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 崚嶒:高耸突兀。

"诸峰罗立似儿孙":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臼,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

"车箱入谷无归路":峡谷何其险啊,车箱进入便无归路,

# 箱: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

"箭栝通天有一门":就像一支箭杆直通南天门。

# 箭栝:箭的末端。

"稍待秋风凉冷后":待到秋风送爽之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我要登上山巅探访白帝的仙居,询问仙道的本源。

# 真源:成仙之道。,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南岳配朱鸟":传说南岳有朱雀,

# 朱鸟:即朱雀。南方之鸟。

"秩礼自百王":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 百王:历代君王。,秩礼:指封禅祭祀。

"歘吸领地灵":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 歘吸领地灵:指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歘,快速。

"鸿洞半炎方":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

# 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鸿洞:这里是广阔之意。

"邦家用祀典":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

# 祀典:祭祀的仪礼。,邦家:国家。

"在德非馨香":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 馨香:这里指燃烧香蜡飘出的香气。,德:指仁政。

"巡守何寂寥":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

# 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有虞今则亡":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洎吾隘世网":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

# 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洎:到,及。

"行迈越潇湘":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 潇湘:潇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行迈:远行。

"渴日绝壁出":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

# 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渴日:尽日,终日。

"漾舟清光旁":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 清光:清亮的光辉。,漾舟:泛舟。

"祝融五峯尊":祝融山极为高耸,

# 祝融:指祝融山。

"峰峰次低昴":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 峰峰次低昴:山峰高耸直触昴星。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峯峯:这里是很高之意。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紫盖独不朝":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

# 朝:朝拜。紫盖峰侧向东方而不朝向祝融峰。,紫盖:指紫盖山。

"争长嶫相望":似与华山争高。

# 嶫:高耸。,长:尊长。

"恭闻魏夫人":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

#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羣仙夹翱翔":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 羣仙:群仙,众仙。

"有时五峯气":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

"散风如飞霜":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牵迫限修途":走长途的时间很紧,

# 修途:长途。,牵迫:很紧迫。

"未暇杖崇冈":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 杖崇冈:拄着拐杖登高山。杖,拄着(拐杖),这里用作动词。,未暇:没有时间顾及。

"归来觊命驾":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

# 命驾:命人驾车马。谓立即动身。,觊:希冀。

"沐浴休玉堂":到休玉堂去洗澡。

# 玉堂:指神庙。

"三叹问府主":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

# 府主:指州郡长官。

"曷以赞我皇":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 曷以:怎么能。

"牲璧忍衰俗":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

# 衰俗:衰败的世俗。,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

"神其思降祥":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 其: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岳三首》为唐代杜甫所作。其一为五言律诗,描绘泰山雄伟磅礴,赞其巍峨气势与神奇秀丽,融对山河热爱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气概;其二是七言律诗,诗人经忧患返朝又遭贬,借岳抒失意彷徨;其三属五言古诗,状山岳神异并议祭祀,融入哀叹忧郁,礼赞南岳时凸显其高昂人格,交织国仇家恨之思,组诗尽显杜诗沉郁顿挫与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启不羁漫游生涯,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望岳三首》其一便作于此次漫游途中。其二写于作者中年,彼时宰相房琯在陈涛斜兵败受罚,杜甫因上疏营救获罪被贬,满是失意中写下此篇。其三则成于作者暮年,蕴含着历经沧桑后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全诗以咏叹衡山为核心,开篇追溯历代帝王对衡山的尊崇祭祀,借“在德非馨香”委婉讽喻君王应以德治国;继而叙述因世乱漂泊至此的缘由,中间大篇幅铺陈衡山绝壁倚天、松风涧鸣的雄浑清幽之景;结尾以“曷以赞我皇”直抒爱国忠君之情。诗歌融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尽显杜甫暮年虽漂泊江湖,仍心系家国的赤诚情怀。

2. 写作手法

反衬:“齐鲁青未了”以齐鲁大地范围内泰山山色延绵不绝的视觉效果,衬托泰山的巍峨,凸显出它“一览众山小”的雄浑气势;“阴阳割昏晓”借助山南山北因山体高大导致的昏晓差异,以自然光影变化衬托泰山的高大连绵,强化其雄伟形态。末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前,借泰山壮丽之景,从侧面衬托出诗人渴望登顶、俯瞰天下的雄心与豪迈气概。双关:“朱鸟”象征南方衡山的神性与皇权礼制的威严;“飞霜”既写山间风势凛冽,亦暗喻世态炎凉与人生漂泊的孤寒,赋予自然景象双重寓意。想象:“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借想象持仙杖至洗头盆,增添奇幻色彩,凸显西岳之险与神异。融情于景:“诸峰罗立似儿孙”,把西岳主峰威严、众山拱卫之态写出,寄寓对西岳尊崇之情,景中含情。议论:“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议论祭祀南岳关键在帝王有德,而非祭品香美,借议论表达对治国以德的看法,深化诗歌内涵。

3. 分段赏析

其一为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满溢着浪漫与激情。创作时,诗人正漫游齐、赵之地,青春的意气风发融入对泰山的凝望。全诗紧扣“望岳”之“望”字,不着一字却全程贯穿望的视角:先以远望起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夫”字为句首语气助词,融入后添独特韵味,传神摹写出初见泰山时,那不知如何形容的揣摹与惊叹。此句未直言山高,而是以齐鲁大地为参照,泰山之青在两国境外仍绵延不绝,借距离之远烘托山势巍峨,因泰山南北分属齐鲁的地理独特性,让这描写无法移用于他山,尽显构思精妙。近望时,“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尽显笔力。“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似天地偏心,把神奇秀丽全赋予泰山;“割”字更见奇崛,因山高,阳光被截分,山北山南昏晓分明,让静止的泰山有了主宰天地的雄浑力量,是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创作风格的体现。凝望之际,“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细致,山中云气翻涌,令诗人心胸也随之荡漾;“决眦”生动展现诗人望归鸟时,因想看清景色而使劲睁眼,仿佛眼眶都要裂开的痴迷,藏着对山河的热爱。末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望岳生登岳之志,众山与泰山对比,凸显泰山高峻,更表现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这两句因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崇高,饱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传诵千古,全诗谋篇布局精妙,气骨峥嵘,奠定杜甫诗作雄浑基调。其二是杜甫中年失意之作。彼时,他饱经天宝乱后重返朝廷的波折,又因营救兵败的宰相房琯获罪被贬,仕途坎坷。诗写华山,开篇“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以拟人手法,将华山写得崇高威严,诸峰如儿孙罗列,凸显其山势雄伟。“安得仙人九节杖”中,“安得”诘问,道尽登山之愿难偿,恰似诗人报国无门的无奈。“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是诗人望岳时对登山路径的设想,可这设想如同他空有抱负却难施行于世,只能自我安慰。末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呼应中年境遇,宦途的不顺让诗人厌倦,盼借西风凉冷、探寻华山顶端白帝居处,找寻心灵慰藉,以华山顶的高远比失意的深沉,尽显理想难实现的彷徨。其三创作于杜甫晚暮之年,此时他历经沧桑,漂泊江湖。诗咏衡山,开篇从议论起笔,“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追溯历代帝王对衡山的尊崇,设职官、行祭祀,彰显衡山在文化与政治中的地位。“在德非馨香”蕴含讽喻,劝勉君主治国当以德为本,而非仅靠祭祀的馨香之礼,借古喻今,体现诗人对朝政的关切。“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叙说自己因被世事拘囿,漂泊辗转来到潇湘之地,才有了望岳的机缘。接着,“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等句,细致描绘衡山景色:绝壁在日光下显现,行舟于清光侧畔,祝融等五峰形态各异,紫盖峰独特不朝,还有传说中魏夫人与群仙翱翔,五峰之气如飞霜飘散。这部分是全篇写景中心,将衡山的神异、壮丽尽展。末句“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曷以赞我皇”,以祭祀作结,呼应开篇“秩礼”,更把爱国忠君之情推向顶点——即便暮年漂泊,诗人仍心系朝政,期望以对衡山的礼赞,助力君主,让山河得福,尽显深沉的家国情怀。

4. 作品点评

三首《望岳》因创作时期各异,旨趣与风格有别,映射出杜甫青年、中年、暮年的心态轨迹。咏泰山的《望岳》是青年杜甫的写照。他漫游齐赵,胸怀大志,诗里满是积极入世的热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雄健笔力绘泰山巍峨,尽显进取姿态,诗作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传递青春的蓬勃无畏,呼应“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咏华山的篇章作于中年失意时。历经天宝乱离、救房琯被贬,杜甫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愤懑积聚。诗中“安得仙人九节杖”的追问,满是无奈;登山的盘算与“稍待西风”的怅望,曲折吐露彷徨心绪,尽显中年“沉郁顿挫”心境。暮年咏衡山之作,风格更内敛。饱经沧桑的杜甫,诗中即便有讽喻,也多了安命与宽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另辟一格,出以典重。以明德唯馨之意勖励守土,尤有立言之旨,非徒得郊擅登歌气象。

清梁诗正《唐宋诗醇》

# 《望岳》诗云“齐鲁青未了”,《洞庭》诗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语既高妙有力,而言东岳与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望岳》第二句如此,故先云“岱宗夫如何”……无第二句,而云“岱宗夫如何”,虽曰乱道可也。

宋范温《潜溪诗眼》

# 起句之超然者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顷见岱宗诗赋六本,读之既尽,为区检讨用儒言曰:“总不如一句。”检讨请之。曰:“齐鲁青未了。”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隐《秋江》

下一篇:唐·白居易《读禅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