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泰山到底怎么样?
# 如何:怎么样。,夫:读。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青未了":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
#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钟:聚集。,造化:大自然。
"阴阳割昏晓":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割:分。夸张的说法。,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荡胸生曾云":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
# 曾:同“层”,重叠。,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入归鸟":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眦:眼角。
"会当凌绝顶":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
#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凌:登上。,会当:终当,定要。
"一览众山小":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 崚嶒:高耸突兀。
"诸峰罗立似儿孙":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臼,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
"车箱入谷无归路":峡谷何其险啊,车箱进入便无归路,
# 箱: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
"箭栝通天有一门":就像一支箭杆直通南天门。
# 箭栝:箭的末端。
"稍待秋风凉冷后":待到秋风送爽之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我要登上山巅探访白帝的仙居,询问仙道的本源。
# 真源:成仙之道。,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南岳配朱鸟":传说南岳有朱雀,
# 朱鸟:即朱雀。南方之鸟。
"秩礼自百王":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 百王:历代君王。,秩礼:指封禅祭祀。
"歘吸领地灵":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 歘吸领地灵:指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歘,快速。
"鸿洞半炎方":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
# 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鸿洞:这里是广阔之意。
"邦家用祀典":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
# 祀典:祭祀的仪礼。,邦家:国家。
"在德非馨香":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 馨香:这里指燃烧香蜡飘出的香气。,德:指仁政。
"巡守何寂寥":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
# 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有虞今则亡":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洎吾隘世网":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
# 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洎:到,及。
"行迈越潇湘":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 潇湘:潇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行迈:远行。
"渴日绝壁出":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
# 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渴日:尽日,终日。
"漾舟清光旁":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 清光:清亮的光辉。,漾舟:泛舟。
"祝融五峯尊":祝融山极为高耸,
# 祝融:指祝融山。
"峰峰次低昴":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 峰峰次低昴:山峰高耸直触昴星。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峯峯:这里是很高之意。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紫盖独不朝":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
# 朝:朝拜。紫盖峰侧向东方而不朝向祝融峰。,紫盖:指紫盖山。
"争长嶫相望":似与华山争高。
# 嶫:高耸。,长:尊长。
"恭闻魏夫人":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
#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羣仙夹翱翔":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 羣仙:群仙,众仙。
"有时五峯气":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
"散风如飞霜":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牵迫限修途":走长途的时间很紧,
# 修途:长途。,牵迫:很紧迫。
"未暇杖崇冈":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 杖崇冈:拄着拐杖登高山。杖,拄着(拐杖),这里用作动词。,未暇:没有时间顾及。
"归来觊命驾":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
# 命驾:命人驾车马。谓立即动身。,觊:希冀。
"沐浴休玉堂":到休玉堂去洗澡。
# 玉堂:指神庙。
"三叹问府主":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
# 府主:指州郡长官。
"曷以赞我皇":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 曷以:怎么能。
"牲璧忍衰俗":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
# 衰俗:衰败的世俗。,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
"神其思降祥":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 其: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全诗以咏叹衡山为核心,开篇追溯历代帝王对衡山的尊崇祭祀,借“在德非馨香”委婉讽喻君王应以德治国;继而叙述因世乱漂泊至此的缘由,中间大篇幅铺陈衡山绝壁倚天、松风涧鸣的雄浑清幽之景;结尾以“曷以赞我皇”直抒爱国忠君之情。诗歌融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尽显杜甫暮年虽漂泊江湖,仍心系家国的赤诚情怀。
2. 写作手法
反衬:“齐鲁青未了”以齐鲁大地范围内泰山山色延绵不绝的视觉效果,衬托泰山的巍峨,凸显出它“一览众山小”的雄浑气势;“阴阳割昏晓”借助山南山北因山体高大导致的昏晓差异,以自然光影变化衬托泰山的高大连绵,强化其雄伟形态。末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前,借泰山壮丽之景,从侧面衬托出诗人渴望登顶、俯瞰天下的雄心与豪迈气概。双关:“朱鸟”象征南方衡山的神性与皇权礼制的威严;“飞霜”既写山间风势凛冽,亦暗喻世态炎凉与人生漂泊的孤寒,赋予自然景象双重寓意。想象:“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借想象持仙杖至洗头盆,增添奇幻色彩,凸显西岳之险与神异。融情于景:“诸峰罗立似儿孙”,把西岳主峰威严、众山拱卫之态写出,寄寓对西岳尊崇之情,景中含情。议论:“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议论祭祀南岳关键在帝王有德,而非祭品香美,借议论表达对治国以德的看法,深化诗歌内涵。
3. 分段赏析
其一为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满溢着浪漫与激情。创作时,诗人正漫游齐、赵之地,青春的意气风发融入对泰山的凝望。全诗紧扣“望岳”之“望”字,不着一字却全程贯穿望的视角:先以远望起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夫”字为句首语气助词,融入后添独特韵味,传神摹写出初见泰山时,那不知如何形容的揣摹与惊叹。此句未直言山高,而是以齐鲁大地为参照,泰山之青在两国境外仍绵延不绝,借距离之远烘托山势巍峨,因泰山南北分属齐鲁的地理独特性,让这描写无法移用于他山,尽显构思精妙。近望时,“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尽显笔力。“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似天地偏心,把神奇秀丽全赋予泰山;“割”字更见奇崛,因山高,阳光被截分,山北山南昏晓分明,让静止的泰山有了主宰天地的雄浑力量,是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创作风格的体现。凝望之际,“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细致,山中云气翻涌,令诗人心胸也随之荡漾;“决眦”生动展现诗人望归鸟时,因想看清景色而使劲睁眼,仿佛眼眶都要裂开的痴迷,藏着对山河的热爱。末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望岳生登岳之志,众山与泰山对比,凸显泰山高峻,更表现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这两句因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崇高,饱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传诵千古,全诗谋篇布局精妙,气骨峥嵘,奠定杜甫诗作雄浑基调。其二是杜甫中年失意之作。彼时,他饱经天宝乱后重返朝廷的波折,又因营救兵败的宰相房琯获罪被贬,仕途坎坷。诗写华山,开篇“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以拟人手法,将华山写得崇高威严,诸峰如儿孙罗列,凸显其山势雄伟。“安得仙人九节杖”中,“安得”诘问,道尽登山之愿难偿,恰似诗人报国无门的无奈。“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是诗人望岳时对登山路径的设想,可这设想如同他空有抱负却难施行于世,只能自我安慰。末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呼应中年境遇,宦途的不顺让诗人厌倦,盼借西风凉冷、探寻华山顶端白帝居处,找寻心灵慰藉,以华山顶的高远比失意的深沉,尽显理想难实现的彷徨。其三创作于杜甫晚暮之年,此时他历经沧桑,漂泊江湖。诗咏衡山,开篇从议论起笔,“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追溯历代帝王对衡山的尊崇,设职官、行祭祀,彰显衡山在文化与政治中的地位。“在德非馨香”蕴含讽喻,劝勉君主治国当以德为本,而非仅靠祭祀的馨香之礼,借古喻今,体现诗人对朝政的关切。“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叙说自己因被世事拘囿,漂泊辗转来到潇湘之地,才有了望岳的机缘。接着,“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等句,细致描绘衡山景色:绝壁在日光下显现,行舟于清光侧畔,祝融等五峰形态各异,紫盖峰独特不朝,还有传说中魏夫人与群仙翱翔,五峰之气如飞霜飘散。这部分是全篇写景中心,将衡山的神异、壮丽尽展。末句“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曷以赞我皇”,以祭祀作结,呼应开篇“秩礼”,更把爱国忠君之情推向顶点——即便暮年漂泊,诗人仍心系朝政,期望以对衡山的礼赞,助力君主,让山河得福,尽显深沉的家国情怀。
4. 作品点评
三首《望岳》因创作时期各异,旨趣与风格有别,映射出杜甫青年、中年、暮年的心态轨迹。咏泰山的《望岳》是青年杜甫的写照。他漫游齐赵,胸怀大志,诗里满是积极入世的热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雄健笔力绘泰山巍峨,尽显进取姿态,诗作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传递青春的蓬勃无畏,呼应“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咏华山的篇章作于中年失意时。历经天宝乱离、救房琯被贬,杜甫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愤懑积聚。诗中“安得仙人九节杖”的追问,满是无奈;登山的盘算与“稍待西风”的怅望,曲折吐露彷徨心绪,尽显中年“沉郁顿挫”心境。暮年咏衡山之作,风格更内敛。饱经沧桑的杜甫,诗中即便有讽喻,也多了安命与宽和。
# 此诗另辟一格,出以典重。以明德唯馨之意勖励守土,尤有立言之旨,非徒得郊擅登歌气象。
清梁诗正《唐宋诗醇》
# 《望岳》诗云“齐鲁青未了”,《洞庭》诗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语既高妙有力,而言东岳与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望岳》第二句如此,故先云“岱宗夫如何”……无第二句,而云“岱宗夫如何”,虽曰乱道可也。
宋范温《潜溪诗眼》
# 起句之超然者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顷见岱宗诗赋六本,读之既尽,为区检讨用儒言曰:“总不如一句。”检讨请之。曰:“齐鲁青未了。”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上一篇:唐·罗隐《秋江》
下一篇:唐·白居易《读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