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万古宅":我有万古长存的住宅,
"嵩阳玉女峰":那就是嵩山之阳的玉女峰。
# 玉女峰:嵩山支脉太皇山二十四峰之一,因峰北有石如女,故名。,嵩阳:嵩山之南。
"长留一片月":一片明月,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挂在东溪松":悬挂在东溪的松树之上。
"尔去掇仙草":杨先生您又要去那里采集仙草,
# 掇:采摘、拾取。,尔:第二人称代词,指“你”(杨山人)
"菖蒲花紫茸":去攫食紫花的昌蒲保持青春的面容。
# 茸:草初生貌。这里形容蒲花。,菖蒲: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根可入药,初夏开黄花,果实红色。相传嵩山石上菖蒲,一寸九节,服了可长生不老。晋代葛洪《抱朴子·仙药》载:“韩终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日视书万言,皆诵之,冬袒不寒。又菖蒲须生石上,一寸九节以上,紫花者尤善焉。”
"岁晚或相访":年末我或许会去拜访你,
"青天骑白龙":我们一起骑着白龙遨游青天。
# 骑白龙:飞升成仙之意。用东汉瞿武故事。据《广博物志》载:东汉瞿武七岁便专服黄精紫芝,入峨眉山修道,由天竺真人授以仙诀,乘白龙成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杨山人归隐嵩山的情景,通过嵩山的清幽景色(如“嵩阳玉女峰”“东溪松”)和奇幻想象(如“掇仙草”“骑白龙”),表达了对友人隐逸生活的赞美及自身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诗中“长留一片月”以永恒意象传递哲思,“青天骑白龙”更以神话色彩升华主题,将送别之情与游仙意境结合,展现唐诗中独特的隐逸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嵩山峰顶云,日夕常捧日。松门石磴飞流泉,坐饮茅檐半斜日”等对嵩山景色的描绘,借美丽清幽的嵩山之景,抒发了对杨山人归山的羡慕与祝愿之情。虚实结合:“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诗人想象自己在嵩阳有万古之宅,有明月挂松的美景,这是虚写,与现实中送杨山人归嵩山的情景相结合,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以夸张笔法展现嵩山的永恒与神秘,“万古宅”暗喻诗人精神归宿,“玉女峰”融入神话意象,奠定超尘脱俗基调。颔联“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月”与“松”的静态画面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自然意象传递哲思,体现李白“诗中有画”的语言风格。颈联“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通过“掇仙草”的动作描写,既点明友人归山目的,又以“菖蒲”象征高洁,借植物意象赞美隐逸行为,暗含对世俗的疏离。尾联“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以奇幻想象收束全诗,“骑白龙”的神话场景将送别升华为游仙之约,既表达友情的永恒,又以浪漫主义手法强化诗歌超脱尘世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送杨山人归嵩山》诗中突破传统送别诗的悲戚基调,以“青天骑白龙”等游仙意象赋予离别超凡脱俗的意境,体现李白“诗仙”的奇幻风格。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赞“长留一片月”句“以静写动,得天地清宁之气”,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指出“掇仙草”“骑白龙”暗合道教思想,反映盛唐文人对隐逸与求仙的双重追求。全诗语言豪迈而凝练,将山水实景与神话想象熔于一炉。
# 刘会孟曰:超然天地间,可以不死,岂独不经人道哉!奇思高调(首二句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前后两截格。全首不对,以此古为律体,语虽参差而音实协律,此其妙也。太白集中此体持多,恨其率易,无一首可诵。此首发兴特奇崛,而结句浑成,力重千钧,故取以存一体。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矩》
# 蟠逸气于短言,弥觉奇健。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陈德公曰:太白本色奇迥,非复凡响,一字不对,不在古律之限。三、四、五、六、七、八,无辙迹,有烟霞,岂非天才!评:太白英才爽笔,绝尘轶轨,不复以律自羁,故五律有全工对者,有五、六对音,有通首一、二字对者,有通乎全不对者。无论工丽、脱落,其中总有运掣生气,乃不胜采掇。此则全不对者。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王翼云曰:飘然语是太白本相,而旲绥眉谓其故为奇矫,非也。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
# 严云:“尤古宅”三字,作达人语会,方妙;一涉仙气、便痴,又云:五、六一作“君行到此峰,餐霞驻衰容”,见此二句,方知本句之佳,便隔汕凡,便分雅俗。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陈继儒曰:英清朗决,出世之语自异。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