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yǐn
zhě
jué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méi
jìng
cǎo
xiāo
xiāo
yún
lín
yuǎn
shì
cháo
gōng
dào
shì
jiān
wéi
bái
guì
rén
tóu
shàng
céng
ráo

译文

由于没有人引荐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包括公伯王侯,谁也没有例外。

逐句剖析

"无媒径路草萧萧":由于没有人引荐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

# 萧萧:萧条、寂静,冷落凄清的样子。,径路:小路。,无媒:没有引荐的人,比喻进身无路。

"自古云林远市朝":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

# 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居之处。

"公道世间唯白发":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

# 公道:公平,公正

"贵人头上不曾饶":包括公伯王侯,谁也没有例外。

# 贵人:显贵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隐者一绝》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宛如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平和而舒缓,引领着我们穿越那片萧萧荒草,隐约间,一位甘于寂寞、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跃然眼前,仿佛触手可及。而后两句则如滔滔江湖,情感激荡,喷涌而出,诗人以白发为切入点,挥洒出健拔昂扬的议论,直击人心。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含蓄深沉,意蕴丰富,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大中元年(847年),杜牧正担任睦州刺史之职。那时,他写下了一首诗,以表达对一位隐者的送别之情与内心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宛如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平和舒缓,带着淡淡的宁静与深邃。透过那萧萧摇曳的荒草,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位隐者的高洁德行,在静默中熠熠生辉。那隐者,安于索居,远离尘嚣,他的形象在诗句的引领下,逐渐清晰,呼之欲出,令人心生向往。而后半部分,则如滔滔江湖,情感激荡,喷涌而出。诗人以白发为笔,挥洒出一番健拔昂扬的议论,将对生命的深刻洞察与对隐者高尚情操的赞美融为一体。这议论,警策动人,憎爱分明,既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见解,又不失机趣幽默,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诗人的智慧与才情。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含蓄蕴藉,既深刻厚重,又富有韵味。每一句都耐人寻味,让人在反复咀嚼中领略到诗歌的无穷魅力。这样的诗作,无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值得我们细细赏味与珍藏。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通过描绘隐者所居之地的荒凉、偏远与世俗的繁华、喧嚣形成鲜明对比。隐者居住在无媒人问津的小径旁,草丛萧瑟,远离了市井朝廷的纷扰,这种对比突出了隐者超然物外、不慕名利的高洁品质。“云林”与“市朝”的对比,也体现了自然与社会的不同。云林代表着宁静、纯净的自然世界,而市朝则代表着喧嚣、复杂的社会环境。这种对比进一步强调了隐者选择隐居生活的明智与高尚。象征:后两句“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中,白发成为了世间公道的象征。无论贵贱贫富,白发都会无情地降临在每个人的头上,这表明时间是公正的,不会因为人的身份地位而改变。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寓意更加深刻,引人深思。借景抒情:诗中的抒情部分真挚动人,如“无媒径路草萧萧”一句,通过描绘隐者居住环境的荒凉,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清苦的同情与敬仰。而“公道世间唯白发”一句,则抒发了诗人对世间公道的感慨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送隐者一绝》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无媒”语出《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是指女子若无媒人牵线则难以出嫁,而在此诗中,它巧妙地借喻为士子因缺乏引荐之人而无法施展才华于世间。正因如此,那些隐士的门庭显得异常冷清,仿佛连门前的小径都被岁月和荒草所遗忘,一片萧索与落寞。这里的“草萧萧”,不仅描绘了环境的荒凉,更暗含了汉代张仲蔚的故事,他闭门养性,不慕荣名,其生活状态与眼前的隐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透过这满眼的荒草,一位甘于孤寂、安于索居的隐士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而“云林”,则象征着那高入云端、远离尘嚣的山林,正是隐士们所向往的隐逸之地。与之相对的“市朝”,则是世俗中充满喧嚣与争斗的交易场所和官府治事之所。自古以来,隐士们便乐于保持自身的清白与高洁,他们刻意避开这些充满利益纷争的尘世喧嚣,选择退隐山林,怡然自得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追求。他们清心寡欲,恬淡自适,对名利荣辱都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诗人通过描绘这样的隐士形象,流露出了对他们的深深敬仰与由衷赞美。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与忧愁有着不解之缘。隐者因“无媒”而怀才不遇,社会的沉重压抑让他心中淤积了难以排解的忧愁,这份忧愁又早早地催白了他的发丝。他无奈叹息,感叹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内心深处对那个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充满了愤恨,同时也在内心深处呼唤着世间的真正公道。诗人杜牧深刻地理解了隐者的这种心境,他与隐者之间仿佛有着心灵的默契,对人生的坎坷、社会的不公有着共同的体会。在诗人看来,这世间唯有白发是最公正的,它不会因为你是达官贵人就手下留情,而是毫不留情地降临在每个人的头上。白发不受财富的摆布,不向权贵低头,不谄媚,不徇私,一切都显得那么公平合理,这才是人间最纯粹的公道。而诗中的“唯”字,更是蕴含了深深的言外之意:在这个不公的社会里,除了白发,还有什么能称得上真正的公道呢?诗人通过这一字,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这种批判是理性的,是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有力鞭挞,展现了诗人对公正社会的渴望与追求。

4. 作品点评

全诗的情感脉络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随着诗人心绪的起伏而展现出多变的节奏与力度。前半部分,情感如静静流淌的溪流,平和舒缓,引领读者步入一个远离尘嚣、充满隐逸之趣的世界。然而,到了后半部分,情感突然如滔滔江潮般激荡喷涌而出。诗人以白发为喻,直击封建社会的不公,批判的锋芒锐利而深刻。同时,诗人的笔触中也不乏机趣幽默,使得整首诗在批判之余,又不失轻松与灵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牧之有“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尝爱其语奇怪,似不蹈袭。后读子美“苦遭白发不相放”,为之抚掌。

宋黄彻《砻溪诗话》

# 后二句理到之言。

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

# 盖穷人不偶,遣兴之作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此诗仅去张打油一间。

明胡应麟《诗薮》

# 不磨之作,混入许浑集中。苍深之气,断知非浑是牧。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这种诗的思想实在不佳,原来的意思是说贵人的头上也会有白发,足见这件事是很公道的了。这是古代所谓‘贵人’一种自寻开脱法,生老病死,‘贵人’也和‘贱人’一样,那被压迫的贱人们还何必争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牧的庸俗的一面来。

现代陈友琴《与缪钺先生商榷〈杜牧诗选〉中的一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何扶《寄旧同年》

下一篇:唐·胡曾《咏史诗·杜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