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里新诗十首余":衣袖里藏着十多首新作的诗篇,
"吟看句句是琼琚":吟诵品味时,句句都像美玉般珍贵。
# 琼琚:佩玉。比喻华美的诗文。琼,美玉。琚,佩玉名。
"如何持此将干谒":可即便带着这样的诗作去拜谒权贵,
# 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不及公卿一字书":也比不上公卿大臣的一封推荐信。
# 公卿:三公九卿,泛指朝廷中掌握实权的高官。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干谒为主题七言绝句诗。诗中描绘了他用心创作、句句如美玉般精妙的新诗,却尖锐讽刺了其诗才在谋求功名时,远不及公卿权贵一封简短荐书(“一字书”)的现实困境,深刻体现了唐代荐举制度下才华难敌权势的普遍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尹公亮新诗“句句是琼琚”的精美与“不及公卿一字书”的现实遭遇作对比,以诗歌文学价值与世俗实用价值的悬殊反差,揭露当时干谒求进中重权势轻才学的社会现象,突出诗人对现实不公的感慨与无奈。用典:“袖里新诗十首余,吟看句句是琼琚”引用《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典故,以“琼琚”喻尹公亮新诗的精美贵重,既借经典提升诗句典雅韵味,又暗含讽喻。
3. 分段赏析
“袖里新诗十首余,吟看句句是琼琚”这两句描写尹公亮为求仕进,袖藏诗作四处干谒的情景。首句以“袖里新诗”点明其行卷求荐的行为,而“十首馀”则暗示其诗才丰沛、用心良苦。后句以“琼琚”作比,化用《诗经》典故,喻指其诗如玉般精美,字字珠玑。诗人虽赞其诗才,但“吟看”二字暗含审视意味,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此处赞美并非单纯夸耀,而是为下文揭示现实落差做铺垫。“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字书”这两句笔锋陡转,以冷峻的现实对比揭示唐代科举与官场的潜规则。“持此”承接前文,指尹公亮欲以诗才求荐,但“不及”二字直指残酷现实:纵使诗如美玉,亦难敌权贵一封荐书。“一字书”与“十首馀”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寒门士子才学在权势面前的无力感。诗人以平实语言直指社会不公,既表达对才士的同情,亦暗含对官场任人唯亲风气的尖锐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