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译文
经窗前的灯焰微弱,僧人的火炉中热气浓郁。庐山的夜晚寂静又孤寂,在风雪中我投宿于东林寺。
逐句剖析
"经窗灯焰短":经窗前的灯焰微弱,
"僧炉火气深":僧人的火炉中热气浓郁。
"索落庐山夜":庐山的夜晚寂静又孤寂,
# 索落:萧索。
"风雪宿东林":在风雪中我投宿于东林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东林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夜宿东林寺的所见所感,经窗前灯火微弱,僧人的火炉中散发着浓厚的热气,在寂静、孤寂的庐山之夜,诗人冒着风雪投宿于此。全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选取经窗、灯焰、僧炉、火气等寻常事物,勾勒出寺院夜晚的清幽氛围。“索落”一词更添孤寂之感,虽未直接抒情,但诗人的羁旅之思与对宁静环境的感触,皆蕴含其中,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宿东林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直言极谏,触怒权贵,遭人诽谤陷害,被贬谪途中夜宿东林寺。在这样的人生困境下,面对庐山冬夜的风雪,寺院里经窗短焰、僧炉火气的景象,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借景抒发内心的孤寂与人生的坎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不加雕琢地描绘出东林寺夜晚经窗灯火和僧炉热气的画面,给人直观的感受。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的寒冷、孤寂之景,将自己的羁旅之情和内心感触寄寓其中,情景交融。
2. 分段赏析
《宿东林寺》第一句“经窗灯焰短”,“短”字生动地写出了经窗前灯焰微弱的状态,营造出一种静谧、昏暗的氛围。第二句“僧炉火气深”,描绘出僧人火炉中热气浓郁,从侧面体现出寺院生活的气息。第三句“索落庐山夜”,“索落”一词点明了庐山夜晚的孤寂之感,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清冷的色彩。第四句“风雪宿东林”,交代了诗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投宿东林寺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羁旅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