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liǔ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céng
zāi
yáng
liǔ
jiāng
nán
àn
bié
jiāng
nán
liǎng
chūn
yáo
qīng
qīng
jiāng
àn
shàng
zhī
pān
zhé
shì
rén

译文

曾经在江南水岸边种下柳树,一别江南已经两个春秋。回忆那遥远的江南水岸,临别时不知折枝送我的是哪位朋友。

逐句剖析

"曾栽杨柳江南岸":曾经在江南水岸边种下柳树,

"一别江南两度春":一别江南已经两个春秋。

# 两度春:两个春天,指两年。

"遥忆青青江岸上":回忆那遥远的江南水岸,

"不知攀折是何人":临别时不知折枝送我的是哪位朋友。

# 攀折:指攀着树折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江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托物喻人的象征手法,以柳暗指一位曾被自己悉心培养的年轻女子。诗人与她分别已有两年时光,却始终未曾将她忘却。这段日子里,诗人时常暗自思忖,不知如今是何人在差遣她,又会不会有人对她肆意欺侮。全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对这位年轻女子刻骨铭心的牵挂,以及对其命运深深的忧虑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忆江柳》大概率是白居易创作于从江州赴任忠州后的次年春日。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白居易的仕途迎来转折,他从江州(现江西九江)司马一职,转任忠州(现四川忠县)刺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往昔在江南岸边栽种杨柳的回忆,以及对如今江柳现状的遥想,抒发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借“江柳”这一景物,抒发了对江南的思念以及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江柳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通过对它的回忆和想象,将内心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虚实结合:“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是实写,写自己曾经在江南岸栽种杨柳以及与江南分别已有两年的事实。“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是虚写,诗人遥想江岸上那青青的杨柳,想象着不知如今是谁在攀折它们,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忆江柳》前两句“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开篇点明曾经在江南的岸边栽种过杨柳,“曾栽”二字,流露出一种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珍视。“一别江南两度春”则说明诗人与江南分别已经有两个年头了,时光的流逝让诗人对江南的思念愈发深沉。这两句诗简洁地交代了时间和地点,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后两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遥忆青青江岸上”,诗人遥想着江南江岸上那依旧青青的杨柳,“遥忆”体现了距离的遥远和思念的深切。“不知攀折是何人”,诗人不知道如今那些杨柳是否还在,又是谁在攀折它们。这一问,表面上是对杨柳命运的关切,实则蕴含着诗人对过去时光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一种物是人非的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气直下,节促而意长。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

下一篇:唐·崔涂《七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