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征雁已无蝉":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
# 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百尺楼高水接天":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楼高:一作“楼台”、“楼高”。
"青女素娥俱耐冷":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
# 素娥:即嫦娥。,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月中霜里斗婵娟":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斗:比赛的意思。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咏景寄情的七言绝句,借深秋月夜的霜月交辉,写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在孤独中坚守高洁的倔强性格。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的“青女”和“素娥”象征着那些在艰难环境中能够坚守自我、保持高洁品质的人。“耐冷”二字突出了她们不畏严寒的特质,而“斗婵娟”则象征着她们在困境中追求美好、展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这也可能是诗人自身心境的写照,象征着他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对美好品质和理想的追求。借景抒情:全诗虽未直接抒发情感,但通过对深秋霜月之景的描写以及对青女素娥的想象,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诗人借霜月之景寄托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对美好、高洁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心境,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蕴。烘托:首句“初闻征雁已无蝉”,诗人写深秋时节,能听到大雁南飞的叫声,却已听不到蝉鸣。大雁南飞、寒蝉噤声,烘托出深秋清冷、寂寥的氛围,为霜月的出场奠定了环境基调,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霜月所处环境的清寒。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诗人从深秋的物候变化入手,描绘了听到南飞大雁的啼声,而蝉鸣已息的景象,点明了霜降时节的寒冷。诗人登上百尺高楼,月光如水,与天边连成一片,营造出澄澈空灵的意境。这两句实写环境背景,为后续的想象奠定了基础,唤起了诗人超脱尘世的意念。后两句诗人借助神话中的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和素娥(嫦娥),描绘了她们在霜月中争比美好的画面。青女和素娥象征着霜和月,她们的耐寒精神正是霜月精神的体现。诗人通过这种幻想,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寄托了自己不惧寒冷、追求高洁的情怀。这首诗通过对深秋月夜景色的描写,将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清幽而瑰丽的意境。前两句以物候变化和实景描写为背景,后两句通过神话典故和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李商隐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使这首诗既具有唯美的风格,又蕴含了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他在混浊现实中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高标绝俗性格。
4. 作品点评
《霜月》展现了其唯美主义的创作倾向。诗中将现实与幻想交织,创造出清幽空灵、冷艳绝俗的意境,体现了李商隐诗歌“高情远意”的艺术追求。
# 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如李义山忧唐之衰,云:“夕阳无限好,其奈近黄昏。”如“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如“莺花啼又笑,毕竟是难春”……皆佳句也。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 唐李义山《霜月》绝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本朝石曼卿云:“素娥青女原无匹,霜月亭亭各自愁。”意相反而句皆工。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 第二句先写霜月之光,最接得妙,下二句是常语。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引何焯
# 首二句极写摇落高寒之意,则人不耐冷可知。却不说破,只以青女、素娥对照之,笔意深曲。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
# 一岁已云暮,二履高视远,三、四霜月中犹斗蝉娟,何其耐冷如此。吾每见世乱国危,而小人犹争权不已,意在斯乎?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艳情也。
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
# 托兴幽渺,自见风骨。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次句极写摇落高寒之意,则人不耐冷可知,妙不说破,只以对面衬映之。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此诗言征雁初来,则柳上之蝉已寂然无声矣。当此清秋之景,登百尺之高楼,望水天之一色,青霜凝露,白月扬辉,亦可称良夜矣。因忆霜中青女之神与月中嫦娥,一般佳丽而俱耐清寒,可谓双清二美矣。
清王相《七言千家诗注解》
上一篇: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下一篇:唐·王勃《滕王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