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昔朱颜成暮齿":以前红润美好的年轻容颜变成了牙齿松动脱落的老年模样,
# 暮齿:指晚年。,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指青春年少。,宿昔:以往,以前。
"须臾白发变垂髫":似乎是片刻间,儿童的髫发变成了银丝。
# 垂髫: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一生几许伤心事":一生有多少伤心事啊,
"不向空门何处销":不向佛法中寻求解脱,又如何消解。
# 空门:大乘佛法以观空为入门。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借朱颜变暮齿、白发变垂髫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一生诸多伤心事难以释怀,渴望从佛门寻求解脱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宿昔”与“暮齿”、“须臾”与“白发垂髫”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之快、人生衰老之迅速,强调了人生的无常。直抒胸臆:“一生几许伤心事”直接倾诉了人生中伤心事之多;“不向空门何处销”则直白地表达了寻求解脱的渴望。对偶:诗中“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句,从形式上看,“宿昔”与“须臾”相对,都表示时间短暂,强调时光流逝之快;“朱颜”对应“白发”,分别代表青春年少与年老体衰的外在特征;“成暮齿”和“变垂髫”结构相似,描绘了从年轻到年老再到回忆年少的状态转变。此句通过对偶,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在内容上高度概括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巨大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节奏感。象征:诗中的“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衰老。白发作为一种明显的生理特征,是时间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迹,诗人以“白发”这一具体形象,来象征生命从青春走向暮年的不可逆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生感慨与沧桑。同时,“空门”在此诗中象征着解脱与心灵慰藉的途径。王维一生历经诸多伤心事,当他感叹人生痛苦无处消解时,将目光投向“空门”,意味着他认为佛门能够让自己摆脱尘世烦恼,获得内心平静,以“空门”象征着一种超脱人生苦难的精神寄托。
3. 分段赏析
首句“宿昔朱颜成暮齿”,“宿昔”表示往昔,“朱颜”代表青春美好的容颜,“暮齿”则是衰老的象征。通过往昔的青春与如今的衰老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人生短暂,青春迅速消逝,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次句“须臾白发变垂髫”,“须臾”强调时间极短,“白发垂髫”展现出衰老的模样。再次运用对比,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人生衰老和无常的体会,突出了时光转瞬即逝的特点。第三句“一生几许伤心事”,诗人直接道出一生经历了许多伤心之事。“几许”表明伤心事数量之多,难以计数,这些挫折和磨难如同沉重的负担,压在诗人心头,让他难以释怀。最后一句“不向空门何处销”,“空门”指佛门。诗人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后,感到无奈和迷茫,认为只有皈依佛门,才能消解内心的苦闷和伤心,表达了他寻求解脱的强烈渴望。
4. 作品点评
《叹白发》以形象的对比和直白的倾诉,展现了人生的短暂、无常和诸多无奈,反映了人们对时光和人生的普遍思考。写作上对比手法运用巧妙,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在文学史上,体现了王维诗歌含蓄深沉、富有哲理的特色。“不向空门何处销”一句,直接抒发内心寻求解脱的渴望,成为体现诗人心境的亮点之笔。
上一篇: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下一篇:唐·张祜《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