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君不得意":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
# 不得意:不如意;不得志;不称心。《公羊传·庄公六年》:“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此指科举落第。
"况复柳条春":何况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
# 况复: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复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为客黄金尽":客游京城盘缠全部用尽,
# 黄金尽:用苏秦典故。《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这里指盘缠花光。,为客:作客他乡。
"还家白发新":回家时只落得白发添新。
# 还家:回家。唐韩愈《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阙短,指日亲晨飧。”
"五湖三亩宅":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
# 三亩宅:《淮南子·原道训》:“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后以“三亩宅”指栖身之地。宅:一作“地”。,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三亩宅:《淮南子·原道训》:“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后以“三亩宅”指栖身之地。宅:一作“地”。
"万里一归人":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归人。
"知祢不能荐":深知你祢丘有才能却没能推荐,
# 祢:祢衡,东汉人,有才辩,与孔融友善,孔融曾上表推荐他。此处借指丘为。一作“尔”。
"羞称献纳臣":作为一名献纳之臣我只觉惭愧。
# 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是诗人的自指,王维当时任右拾遗。献纳,把意见或人才献给皇帝以备采纳。,称:一作“为”。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兼慰藉友人落第的诗。描绘了友人丘为落第后困窘的处境,盘缠用尽、两鬓添白,以及归途的孤寂,万里归乡仅守着五湖三亩薄宅。营造出一种落寞、凄凉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丘为怀才不遇的深切怜惜与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不平之感,以及因自己无法举荐友人而产生的愧疚,展现出真挚深厚的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借“柳条春”之景,点明丘为落第之时正值新春,以乐景衬哀情,将诗人对丘为落第的怜惜之情与眼前的春光相融合,强化了哀伤的氛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丘为的失意与落寞。用典:颔联“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运用了苏秦的典故,当年苏秦游说秦王,黄金百斤用尽而事业无成。诗人以苏秦比丘为,生动地描绘出丘为在长安盘资耗尽、困窘不堪的状况,以及因忧愁而新添白发的愁苦之态,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丰富,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力。对仗:颈联“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不仅句与句对仗工整,“五湖”对“万里”,“三亩宅”对“一归人”,而且句中自对,“五湖”对“三亩宅”,“万里”对“一归人”。通过对仗,使诗歌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节奏明快,同时也更好地表现出丘为归乡时的孤独与凄凉,以及家境的贫寒。衬托:全诗以诗人对丘为的同情、怜惜之情为线索,用自己的感受来衬托丘为的落第之悲。如尾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诗人以自己不能推荐丘为而感到羞愧,从侧面衬托出丘为的才华以及落第的不公,进一步强化了丘为落第的悲哀和无奈。直抒胸臆:尾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却不能举荐的愧疚和自责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身作为“献纳臣”的不满和牢骚,使诗人的情感得以直接宣泄,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一个“怜”字奠定情感基调,“不得意”三字直截了当地点出丘为落第的失意处境。“况复”二字巧妙递进,彼时丘为落第之时,恰逢新春柳枝泛绿。本就伤心失意之人,面对这满眼蓬勃的春光,愈发觉得黯然神伤。“柳条青”这三个字,不仅勾勒出春天的盎然生机,还隐隐暗示出送别的场景。灞水之畔,垂柳依依,在这离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意愈发浓烈,此联将丘为的失意与诗人的关切融为一体,而后三联则着重围绕丘为展开。颔联运用典故,当年苏秦向秦王游说,连续呈上十次奏章都未被采纳,随身携带的百斤黄金也耗费殆尽(出自《战国策・秦策》)。诗人以苏秦类比丘为,生动刻画了丘为独自困于长安,钱财用尽的窘迫模样。在返乡途中,因忧愁过度,两鬓又新添白发。“尽”与“新”二字相互映衬,丘为的凄苦情状以及诗人对他的深切哀怜,跃然纸上。长安难以立足,回乡后又孤身一人,生活困窘。颈联堪称全诗的精妙之笔,生动描绘出丘为归途的孤寂形象:“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寥寥数字,勾勒出丘为独自一人,长途跋涉回归故乡的画面,太湖边上仅有那微薄的田宅,生计艰难。从这质朴的字句间,读者仿若能看到一个身影,脚步沉重,满心沮丧,正缓缓朝着家园走去,不禁令人心生怜悯,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一联不仅上下句对仗工整,而且句内也自成对仗:“五湖”与“三亩宅”相对,“万里”与“一归人”相对,尽显诗歌的格律之美与艺术张力。尾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此处诗人以祢衡指代丘为。据《后汉书・文苑传》记载,祢衡才华横溢却恃才傲物,唯独与鲁国孔融、弘农杨修交好,孔融对他的才华极为赏识,还特意上疏举荐。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设立理匦使,由御史中丞与侍御史各一人担任,玄宗时期改称献纳使。王维曾先后担任右拾遗、殿中侍御使等职,所以自称为“献纳臣”。诗人深感自己明知丘为才华出众,却无法将其举荐给朝廷,情绪也从最初的惜别怅惘,逐渐转为深深的自责与愧疚,甚至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
4. 作品点评
在《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一诗里,王维行文措辞尽显沉稳老练。诗的结尾反向运用孔融与祢衡的典故,从赏识贤才、举荐贤才的视角切入。其中,“知”字与开篇的“怜”字相互呼应,生动展现出一种长者独有的口吻,满含对晚辈的关切。这首诗虽以送别为主题,抒发的情感却并非寻常的离情别绪。王维着重表达的,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从诗句来看,先是描绘与丘为的离别场景,进而延伸至想象丘为的归乡旅程,空间上由近及远,层层推进。而在情感表达方面,从最初对丘为落第的哀怜,逐渐转变为对自身无法举荐贤才的羞惭,以及对时政的激愤,情感愈发深沉浓烈,一步步深入读者内心。
# 顾云:起缓语妙。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稍近销削,开中唐之渐。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似刘长卿句(“万里”句下)。又云:此二语出先达口,则为自责;出贫士口,则为尤人。易地则失之矣(末联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陈继儒曰:完气足,即盛唐亦不多得。徐充曰:八句皆佳。魏庆之曰:五六连珠句法。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尾联转换格。三怜其困,四怜其老,五怜其穷,六怜其贱,如此写不得意,尽情尽状。则凡在相知不能效吹嘘之力者,对之自当抱愧,故结处不能再作他语,惟有痛自引咎而已。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矩》
# “黄金”、“白发”,如此用便新脱。后来“黄金”、“白发”雪尘积乾坤,本不关字面也。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追深好。三四善道不得意客情。五六最重。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第二用第四微映增年之感,章法方成。五六如是直置省力语,觉自爽亮。末对法又错落自放,故当未落中唐。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吴曰:句中转折(“况复”句下)。吴曰:凄婉(“还家”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慰人失意,而己反为之下泪,爱其情至,意其为变风矣。
《唐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