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táo
huā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shù
hóng
táo
chí
zhú
zhē
sōng
yìn
wǎn
kāi
shí
fēi
yīn
xié
yóu
jiàn
shì
xián
rén
zhī
hán
shēng
cái
jiào
pín
jiā
yǎng
jià
cháng
chí
chūn
shēn
luò
shuí
lián
bái
shì
láng
lái
zhé
zhī

译文

一棵盛开的红桃花,花枝斜垂在池水上。因为旁边有茂盛的松竹遮蔽,光照少,所以开放得要晚些。若不是倾斜的夕阳透入林中,还没办法发现它,不过也只有我这样喜欢寻幽探胜的闲人,才会过来一探究竟。可惜这棵桃花长得不是地方,就像偏僻寒门的人才容易被忽视,贫穷人家的女儿通常晚嫁,是被恶劣的环境给埋没了。可怜鲜艳的桃花在这不见天日的地方寂寞地度过春天,快要凋零了也没有享受到春光和游人的赏识,今天机缘巧合被我发现,就折一枝花回去欣赏。

逐句剖析

"一树红桃亚拂池":一棵盛开的红桃花,花枝斜垂在池水上。

# 亚:通“压”。

"竹遮松荫晚开时":因为旁边有茂盛的松竹遮蔽,光照少,所以开放得要晚些。

"非因斜日无由见":若不是倾斜的夕阳透入林中,还没办法发现它,

# 无由见:没有办法看见。

"不是闲人岂得知":不过也只有我这样喜欢寻幽探胜的闲人,才会过来一探究竟。

"寒地生材遗校易":可惜这棵桃花长得不是地方,就像偏僻寒门的人才容易被忽视,

# 校:通“较”,比较,较为。,寒地生材:这里指出身寒门的人才。

"贫家养女嫁常迟":贫穷人家的女儿通常晚嫁,是被恶劣的环境给埋没了。

"春深欲落谁怜惜":可怜鲜艳的桃花在这不见天日的地方寂寞地度过春天,快要凋零了也没有享受到春光和游人的赏识,

# 春深:一作风,春意浓郁。深:一作风。

"白侍郎来折一枝":今天机缘巧合被我发现,就折一枝花回去欣赏。

# 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迟开之怜惜和咏叹,委婉而深刻地表达了其珍视与爱护人才的真挚情感。全诗笔触含蓄,情感深沉,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晚桃花》是白居易于公元829年而作。即唐宣宗大和三年,地点是长安。作者由桃花迟放之景触发灵感,深刻感慨于寒士易于被忽视与遗弃的境遇,借此抒发内心的深切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借景言情,情因景生。诗中,“一树红桃”于晚春绽放之景,成为了诗人灵感的源泉,激发了他深刻的联想与感慨。此诗不仅细腻地刻画了“春深欲落”时“晚开”桃花那份特有的冷清与孤寂,更借由对桃花命运的怜惜与咏叹,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珍视与爱护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两句,将晚开的桃花比作出身贫寒的人才和贫穷人家的女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才因环境不佳而难以被发掘和重用的现实。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绘晚开的桃花,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志趣。桃花晚开且被竹遮松荫所掩映,象征着出身贫寒或处于不利环境的人才往往容易被忽视和埋没。诗人借此抒发了对这类人才的同情和惋惜之情。象征:晚开的桃花在诗中象征着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及时展现才华或处于不利境地的人才。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广泛的寓意和深刻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首联“一树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细腻地勾勒出了一幅桃花盛放,清幽动人的画面。满树桃花,红艳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的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翠竹掩映,青松遮盖,虽远离群芳且迟开,却自有一番独特的韵味与风采。颔联“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则巧妙地起到了从景物描写向议论过渡的作用。诗人感叹,这美丽的花只因偶然的机缘才被人发现,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若非诗人自己身处闲散之境,或许也不会知晓在这清幽之地,竟有如此动人的桃花景致。颈联“寒地生材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是诗中的警句,也是全诗的精髓所在。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生动的比喻结合起来,既显露出锐利的讽谕,批判的锋芒,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生长在贫寒之地的人才往往容易被忽视和埋没,就如同贫家女儿往往难以找到好的归宿一样。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作者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不应因家世贫寒而有所偏见,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广为搜罗,这正是诗人要抒写的真正思想。尾联“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便紧紧承接着第三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他独具慧眼,在这桃花即将凋零之际,折取一枝以表珍视。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正体现了诗人对人才问题的独特见解和珍视态度。

4. 作品点评

前人论白居易之诗时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陆时雍《诗镜总论》)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浅显平易,接近口语,但同时又极为注重语言的精心雕琢与提炼,力求通过平易近人的字句,传达出深沉的情感。这首诗中的“一树红桃桠拂池”“贫家养女嫁常迟”等诗句,既显得自然流畅,毫无晦涩之感,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精心挑选、提炼与艺术上的再加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比意深婉,总从一晚字生情。寒地生材,句自是主意,故仍以上句作陪,律法极细。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白太傅《晚桃花》手腕柔和,极层折吞吐之妙。与王右丞《酌酒与裴迪》,皆七律中进一格。

清黄培芳《香石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南归阻雪》

下一篇:唐·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