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雄雌犹未分":战国七雄的胜负不可知,
# 雄雌:即胜负。,七雄:战国时期七个主要的诸侯国齐、楚、秦、燕、赵、魏、韩合称战国七雄。一作“七国”。
"攻城杀将何纷纷":攻城杀将纷乱甚多。
# 纷纷:纷乱。
"秦兵益围邯郸急":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
# 秦兵益围邯郸急:“秦兵”二句:秦军在长平之战大破赵军后,乘胜包围邯郸。平原君夫妇多次写信向魏国及信陵君求救。魏王畏惧秦国,虽命晋鄙领兵十万驻扎于邺,但是仅仅观望,不敢出兵相救。信陵君屡次劝谏魏王,魏王均不听。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即今河北邯郸市。
"魏王不救平原君":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
# 平原君:即赵胜,战国时赵惠文王之弟,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信陵君的姐夫。任赵相,礼贤下士,门客从多,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齐名,并称为“四公子”。,魏王:指魏安釐王。
"公子为嬴停驷马":信陵君为侯嬴驾车过市访友,
#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子。,嬴:即侯嬴,魏国的隐士,当时是魏国都城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其名,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为信陵君献计窃虎符,夺兵救赵。为守秘,自刎以报信陵君。,公子:即信陵君,名魏无忌,战国时魏安釐王异母弟,门下有食客三千。
"执辔愈恭意愈下":执辔愈恭颜色愈和。
# 执辔:驾车。辔:驾奴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史记·魏公子列传》载魏有隐士名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亥为屠肆鼓刀人":朱亥是持刀宰杀牲口的屠夫,
# 鼓刀:操刀。鼓,挥舞。,屠肆:屠宰铺。肆,旧时指铺子,商店。,亥:朱亥,战国魏人,有勇力,与侯嬴相善,隐于市,为屠户。后助信陵君救赵。
"嬴乃夷门抱关者":侯嬴是掌管魏国都城大梁东门锁匙的守门人。
# 抱关者:守门小吏。
"非但慷慨献良谋":侯嬴不但为信陵君献窃符夺兵之计,
# 非但慷慨献良谋:非但”二句:写二人帮助公子窃符救赵的豪侠仗义之举。信陵君于魏王宠姬如姬有恩,侯嬴于是为信陵君献计,请如姬帮忙从魏王卧室中偷出兵符,准备夺晋鄙之军救赵却秦。如姬果然窃得兵符。公子行前,侯嬴又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即使合了兵符,但是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向王请示,事情就危险了。”于是让他的朋友大力士朱亥和公子一起去,准备在晋鄙不听时击杀他。侯嬴又对公子说:“我年老了,不能跟随公子。等公子到达晋鄙军时,我将自刭以谢公子。”公子至邺,假称魏王派自己来代替晋鄙。晋鄙果然怀疑,朱亥遂以大铁椎击杀晋鄙。公子统帅晋鄙军,进击秦军,秦军解邯郸之围而去。良:一作奇。
"意气兼将身命酬":而且极重义气,竟以身命相报。
"向风刎颈送公子":侯嬴甘愿以身命报答信陵君知遇之恩,
# 向风刎颈送公子:“向风”二句:写侯嬴果然自刎,赞美他的仗义轻生,慷慨任侠。《晋书·段灼传》:“七十老翁,复何所求哉。颈:一作头。
"七十老翁何所求":七十岁老人别无所求。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整首诗围绕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历史典故展开,借古喻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表达对古人品德和行为的赞美,引发读者对侠义精神和贤德品质的思考。烘托:“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描绘出紧张危急的局势,烘托出信陵君救赵的艰难与紧迫性,同时也突出了侯嬴、朱亥相助的重要意义和非凡勇气。细节描写:“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通过对信陵君停马执辔这一细节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他礼贤下士的谦逊态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为故事搭建起宏大的历史舞台。“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勾勒出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的混乱局势,一个“何纷纷”生动描绘出天下大乱、战事频仍的景象,尽显笔力雄健。“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则迅速将焦点聚焦到“窃符救赵”这一事件上。“益急”二字,把赵国面临的危急形势渲染得淋漓尽致,而“不救”二字,又与赵国的急切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赵国孤立无援的绝望处境,为故事发展埋下紧张伏笔。中间四句,视角一转,写信陵君礼贤下士,着重刻画其对侯嬴的敬重。“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诗中省略了诸多信陵君礼遇侯嬴的繁琐情节,独独抓住“执辔愈恭”这一细节,连用两个“愈”字,不仅展现出侯嬴有意试探的傲慢姿态,更突出信陵君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巧妙化用史传原文,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子,点明侯嬴与朱亥身份低微,却暗示他们将在故事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不以出身取人的高尚品格。此处一略一详的叙事手法,体现出王维的匠心独运,既节省笔墨,又通过详写二人身份,强化了人物形象与故事的张力。最后四句,着重塑造侯嬴的侠义形象,与首段赵国危机的背景相呼应。“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高度概括侯嬴为信陵君献上窃符救赵奇谋,更以生命相报的壮举,展现其智勇双全与重情重义。“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则进一步升华侯嬴的形象,强调他的义举纯粹出于意气,而非有所图,言辞慷慨豪迈,充满浓郁的抒情意味,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结尾处戛然而止,却给人留下“慷慨不可止”的深刻印象,如同激昂的乐章骤然收尾,余音绕梁,这种结尾方式与侯嬴悲壮的行为相得益彰,极具艺术感染力。
3. 作品点评
整首诗围绕侯嬴、朱亥等出身下层的人物展开,热情歌颂了他们见义勇为的豪侠精神,同时也赞扬了信陵君任用贤才的开明风度。王维巧妙选取故事中的三个关键情节,通过组接精妙、精炼的语言,成功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早年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唐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渴望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夷门歌》这类歌咏游侠、赞美侠义精神与贤能任用的诗篇应运而生,融入了时代的精神内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上一篇: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下一篇:唐·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