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g
yán
sh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shuí
jiā
zhái
chéng
hái
chù
qīn
bīn
zuó
tóu
kān
zhì
shǒu
jīn
zhāo
mén
wài
hǎo
zhāng
luó
běi
máng
wèi
shěng
liú
xián
dōng
hǎi
céng
yǒu
dìng
xiào
jiàn
pín
kuā
guì
gòng
chéng
liǎng

译文

谁家住宅建成后又破败,哪里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昨天屋内外还挤满了人,今天在门外就如此冷落了。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东海何曾有稳定的波浪。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炫耀,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逐句剖析

"谁家第宅成还破":谁家住宅建成后又破败,

# 第宅:住宅。官员和贵族的大住宅。

"何处亲宾哭复歌":哪里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

# 哭复歌:因显贵而歌,因败亡而哭。,亲宾:亲人和朋友。

"昨日屋头堪炙手":昨天屋内外还挤满了人,

# 炙手:热得烫手。比喻权贵势焰之盛。

"今朝门外好张罗":今天在门外就如此冷落了。

# 张罗:本指张设罗网捕捉虫鸟。常以形容冷落少人迹。

"北邙未省留闲地":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

# 未省:未见。,北邙: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后人因常以泛指墓地。

"东海何曾有定波":东海何曾有稳定的波浪。

"莫笑贱贫夸富贵":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炫耀,

# 莫:不要。

"共成枯骨两如何":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放言五首(其四)》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以问句起笔,颔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腻描绘出世事那变幻无穷、难以捉摸的状态,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人情冷暖。颈联则巧妙借北邙山墓地与东海波涛这两个意象对比今昔,生动地展现出人生的无常以及生命的短促易逝。尾联点明哲理。整首诗围绕世事与人生的变化展开论述,谆谆告诫人们既不可轻视嘲笑身处贫贱之人,也不应过度炫耀自身的富贵。因为无论处于贫贱还是富贵之境,最终都难免化为一堆枯骨,谁都无法摆脱生命终结这一必然归宿。此诗充分反映出诗人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人们正确认知人生与社会,具有哲理启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序文所述,这组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彼时白居易正被贬谪前往江州(浔阳)。早在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在江陵期间,元稹以五首《放言》诗抒发心情,如“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时光流转,五年后,白居易因上书急切请求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到当权者忌恨。当年六月,他被贬为江州司马。此时,元稹已转任通州司马,听闻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后,元稹写下饱含深情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而白居易在贬官的路途上,面对风吹浪激的情景,心中感慨万千,遂写下《放言五首》予以奉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通过贵族宅邸的兴衰变迁,揭示了富贵无常、生死有定的自然规律,讽刺了世人追逐名利的虚妄。诗中借北邙墓葬、东海波涛等意象,以议论与形象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通过对比昨日的显赫与今日的冷落,生动地展现了世态炎凉。用典:“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化用“炙手可热”与“门可罗雀”的典故。“炙手”典出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原指权势灼人,此处形容昨日宅第的权势显赫、热闹非凡;“门外好张罗”化用《史记・汲郑列传》中“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的“门可罗雀”,写今朝宅第门前冷清、无人往来,两相对比,凸显世事变迁、人情冷暖的无常。“北邙未省留闲地”化用“北邙山”的典故。北邙山是洛阳著名的古代墓葬区,东汉至唐宋的显贵多葬于此,鲍照《拟古》等诗已将其作为人生终归尘土的象征。诗人言北邙从未有空闲之地,意为无论贵贱之人最终都需葬身此处,以北邙墓地的拥挤,暗喻人生短暂、富贵无常,终将同归荒丘的哲理。

3. 分段赏析

首联“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诗人以疑问开篇,引发读者对生活中宅第变化、亲宾情感交替的思考,暗示世事难料。颔联“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通过对比昨日的权势熏天和今朝的门可罗雀,生动展现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颈联“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以北邙山墓地难有空地、东海波涛永不停息,比喻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尾联“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直接点明主旨,告诉人们无论贫贱富贵,最终结局相同,无需以贫富论高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全篇都在探讨世事与人生的变迁。那些豪华的甲第贵宅,终会走向破败;曾经的亲人朋友,难免遭遇生死离别。昨日还权势显赫、门庭若市的人家,今日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就连广袤无垠、波涛汹涌的东海,也曾数次变为桑田。可以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一不在运动,无一不在变化。整个世界正是在这种持续的运动与变化中,不断发展、向前推进。人生的富贵同样变幻无常,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一时的荣华显耀,就自我吹嘘、轻视他人。这些内容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人们正确地认知人生与社会,具有深刻的哲理启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真正千古名言。佛说真经,不过如是。

清黄周星《唐诗快》

# 俚词野调。乃以此传世,实所未喻。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塞下曲》

下一篇:唐·王维《夷门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