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xià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2
jiǎo
yǐn
běi
fēng
mén
bái
shuǐ
tiān
hán
qīng
hǎi
dào
chéng
tóu
yuè
qiān
xià
méng
méng
hán
jīn
míng
fān
jiǎ
suǒ
shé
lín
qīng
zhǒng
bái
qiū
jìng
jiàn
máo
tóu
shā
yuǎn
chóu
zhàng
běi
tiān
yīng
jìn
shēng
chū
sài
liú

译文

吹奏胡角时引来了凄厉的北风,蓟门白茫茫的旷野上扬起了漫天的风沙。登高远望,天含着奔向青海的道路,站在城头极目眺望,但见霜满大地,皓月千里一片荒凉。夜晚军营里霜露下降,旌旗在夜色里隐约可见,报时的铜器声透着寒气从远处传来。番兵的铠甲锁衔细密,状如蛇鳞。战马吃尽了青冢上的野草,青冢一片光秃。塞外的秋夜十分安静,抬头看到旄头星在空中闪耀,将士们卧在沙中,预感到胡人正准备入侵,为此生出忧愁。从军帐中北望,杳然不见天边。黄河之水流向塞外,发出奔流不息的响声。

逐句剖析

"胡角引北风":吹奏胡角时引来了凄厉的北风,

# 胡角引北风:胡角吹时北风至,遂为北风由角声所引来。胡角,胡人的吹乐器。

"蓟门白于水":蓟门白茫茫的旷野上扬起了漫天的风沙。

# 白于水:言旷野上的风沙之色。,蓟门:今河北有蓟县,汉唐时为边城。《通志·地理略》:“蓟门在幽州北。”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王琦按:“蓟门即蓟州也,战国时属燕,秦为渔阳郡。唐开元十八年改置蓟州,取蓟邱以为名,文人多谓之蓟门。”

"天含青海道":登高远望,天含着奔向青海的道路,

# 青海:唐代为吐谷浑所据。《周书》:“吐谷浑治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青海周围千余里。”

"城头月千里":站在城头极目眺望,但见霜满大地,皓月千里一片荒凉。

# 城头月:一作“城头见”。

"露下旗濛濛":夜晚军营里霜露下降,旌旗在夜色里隐约可见,

# 濛濛:迷茫貌。

"寒金鸣夜刻":报时的铜器声透着寒气从远处传来。

# 夜刻:夜间的时刻。,寒金:塞下寒冷,金声亦带寒气。金,军中警夜时所敲击的铜器,即古时的刁斗之类。

"蕃甲锁蛇鳞":番兵的铠甲锁衔细密,状如蛇鳞。

# 蕃甲锁蛇鳞:番人的甲衣,锁衔细密,状同蛇鳞。蕃:同“番”,众多。

"马嘶青冢白":战马吃尽了青冢上的野草,青冢一片光秃。

# 青冢白:指青冢之草亦尽,足见马群之多。青冢,即西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秋静见旄头":塞外的秋夜十分安静,抬头看到旄头星在空中闪耀,

# 旄头:星名,即昴宿。《汉书·天文志》:“昴曰旄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古人以此星特别明亮时,主战事。李白《幽州胡马客歌》:“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沙远席羁愁":将士们卧在沙中,预感到胡人正准备入侵,为此生出忧愁。

# 席羁愁:一作“席箕愁”。席箕,塞北草名,可饲马。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席箕,一名塞芦,生北胡地。古诗云:‘千里席箕草。”

"帐北天应尽":从军帐中北望,杳然不见天边。

# 天应尽:指边荒。,帐北:军帐以北。帐:军中帐幕。

"河声出塞流":黄河之水流向塞外,发出奔流不息的响声。

# 出塞流:出塞流:黄河源出青海,曲折东流入甘肃境内,复流向东北出长城之外,经内蒙古才又南入长城,故称。,河声:黄河之声。一作“黄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半段聚焦戍边生活,边地苦寒,与将士们朝夕相伴的唯有北风、孤月、寒露。通过清冷物象的铺陈既勾勒出边陲苦寒之境,又体现了戍边将士的孤寂与绵长的乡愁。后半段笔锋陡转,以胡骑秣马的动态描写凸显外族侵扰之危,平实的叙述中暗涌着烽火将燃的压迫感。结尾两句写景,以缓解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以曲笔描绘将士们岿然不动、众志成城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用语奇巧,意境苍凉悲壮,将边塞寒风萧瑟、霜风猎猎、战马嘶鸣、旌旗林立的场面与征人思乡的情怀结合在一起,读来令人颇感荡气回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贺辞去了奉礼郎一职,离开长安,回到昌谷,并在同年秋天到了潞州(今山西长治)。当时张彻正在潞州幕府做幕僚,张彻是韩愈的学生,又是其侄女婿,与李贺有较多交往。李贺客游潞州投奔张彻,主要是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滞留潞州期间,李贺进一步了解了民生疾苦,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藩镇割据、边患不息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他有感于边塞干戈不止,写下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是李贺为塞下戍边战士而作,诗中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景色与战争即将来临的紧张局势,表达了戍边的艰苦及战士们的思乡情怀。

2. 写作手法

通感:“河声出塞流”不写黄河水,却写黄河水声,将那种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场面转化为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的声音,把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环境描写:诗的前四句写边地萧瑟的景象,中间四句转写军营的景色,最后以更加凄凉的环境描写收尾,通过这些环境描写,暗示战争一触即发,表达了戍边的艰苦及战士们的思乡情怀。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四句“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勾勒出边塞的苍茫气象。胡角声起,北风应和,蓟门旷野风沙弥漫,天色苍茫如洗。蜿蜒的青海道似被穹宇吞纳,城头霜月映照千里荒原。蓟门在唐朝的东北部边境,青海在西北部边境。从东到西虽然风景不同,却都是一片苍凉、萧索,条件十分艰苦,从蓟门到青海事实上含括了整个北方边塞。可想而知,面对如此凄凉肃杀的景色,戍边的将士会是何等的思乡。诗人用一“引”、一“含”,将“北风”与“胡角”,“天”与“道”杂糅在一起,贴切生动,引人遐想。诗的中间四句转述军营的景色。“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家白。”夜晚,军营里霜露下降,旌旗在夜色里隐约可见;警钟在夜间不时地响起,那声音在这样夜里也充满了寒意。白天远远地可清楚看见番人的甲衣,锁衔细密,状同蛇鳞。成群的战马在嘶鸣,青冢上的草也被吃得干干净净。“旗濛濛”“寒金”“青冢白”都是对军营环境的描写,衬托出塞下戍边战士所处环境的恶劣与艰苦。“青冢”本来是胡汉友好团结的见证,然而坟上的草已被战马吃光,这似乎是不祥之兆,说明边境局势已颇为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最后四句“秋静见旄头,远席箕愁。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诗人依然在写景,其景色却更加凄凉。静静的秋夜里,旄头星孤零零地挂在天边,战争的迹象已很明显。千里风沙一望无际,就连生命力很强的席箕也在发愁。军营的北边全是边荒,只有黄河滚滚出塞,流向远方。“旌头”,星宿名,它的出现预示着战争即将发生。诗人通过“旄头星”暗示了战士们预感战争即将爆发,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一旦开战便生死未卜。“席箕”之愁又何尝不是征人心中之愁呢?诗的结尾悲壮雄浑,很有气魄,特别是“河声出塞流”一句,不写黄河水,却写黄河水声,将那种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场面转化为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的声音,把视觉转化为听觉,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4. 作品点评

全诗用语奇巧,意境苍凉悲壮,将边塞朔风凛冽、霜凝月冷、战马长嘶、旌旗猎猎的景象,与征人的思乡情愫巧妙结合,描绘得有声有色,动人心魄。读来颇感慷慨悲壮,荡气回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悲壮斗绝(“胡角”二句下)。清壮(“帐北”二句下)。

宋吴正子、刘辰翁《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

# 角出胡,引,吹角而风至;北风,言哀出蓟门,即塞下地。白于水,即月。含青海道,月千里也。城头,蓟门城头,言青海虽远,何莫非天所覆。露下,夜深,濛濛,旗沾湿。鸣夜刻,警夜,盖黄昏吹角而夜则鸣刁斗。锁蛇鳞,言甲坚,马嘶青冢,畜繁也。白,兼月。露,马四句,见夜守严。秋静,当秋夜静,见旄头,观星而察虏之出没。沙远,大幕;席羁愁,一片羁愁也。帐北,绝北,言天疑尽。此出塞流河,复远出,不可纪极也。

明曾益《昌谷集注》

# 此为塞下征人作也。风寒月皎,露静星明。当此刁斗精严,传筹不息。亦正惟蕃甲蛇鳞,马嘶青冢,时时窥伺上国尔。故秋静见旄头之星,即不得不坐卧羁愁之席。因念帐北之天,合有尽时;顾乃河流绕塞,邈无涯际。千古此外患内优,积成征人怨很,谓之何哉!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

# 蓟门、青海、青冢,皆相去甚远,不在一方。读者赏其用意精奥,自当略去此等小疵。

清王琦《李长吉诗歌汇解》

# 昌谷善用“千里”字,然至双字辄不佳,如“遥遥空”“碎碎堕”等字皆太作意。

清黎简《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

# 长吉善用“白”字,如“雄鸡一声天下白”“吟诗一夜东方白”“蓟门白于水”“一夜绿房迎白晓”“一山唯白晓”,皆奇句。

清马位《秋窗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暮秋山行》

下一篇: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