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是仙家好别离":恐怕是仙人们喜欢别离,
"故教迢递作佳期":所以才叫人们长时间盼望相会的日期。
# 迢递:遥远的样子。
"由来碧落银河畔":从来上天布满彩霞直垂银河畔,
# 碧落:道教语谓天界,这里指天空。
"可要金风玉露时":岂必硬要等待那金风四起玉露凝成之时?
# 金风玉露时:指秋天牛郎织女相会之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清辉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相望已久,
# 清漏:古代以漏壶滴漏计时,夜间清晰之滴漏声曰“清漏”。
"微云未接过来迟":接织女过河的微云恰恰涌现得迟。
# 微云:天河中的云彩。
"岂能无意酬乌鹊":怎么会忘记不酬谢填河以渡的乌鹊,
# 乌鹊:相传农历七月七日,乌鹊搭成鹊桥渡牛郎织女相会。,酬:谢。
"惟与蜘蛛乞巧丝":单给蜘蛛的偏爱向它乞求巧丝。
# 乞巧:农历七月七日晚,妇女在院中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她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荆楚岁时记》称有嬉子网于爪上者则以为得巧。嬉子是蜘蛛的一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节令诗。描绘了七夕之夜,诗人对牛郎织女传说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爱情的思考。诗中首联以独特视角猜测仙家喜好别离,故而让牛郎织女相会之路迢递;中间两联细致刻画了牛郎织女盼望相会时的情景,以及他们焦急等待的心情;尾联借乞巧之事,抒发了自己在这一节日氛围中,既有着对爱情美好期待的喜悦感激,又夹杂着些许失望忧伤的复杂情怀。
2. 写作手法
拟人:“恐是仙家好别离”赋予仙家以人的情感,将牛郎织女的分离归咎于“仙家”的刻意安排,暗含对命运无常的戏谑与无奈。用典:“金风玉露时”化用李商隐《辛未七夕》典故,以“金风”(秋风)与“玉露”(白露)象征七夕相会的珍贵,增强诗意的古典韵味。借景抒情:“清漏渐移相望久”通过漏声渐移的细节,暗示时间流逝与等待的漫长,“微云未接过来迟”则借云影未接的景象,隐喻相会受阻的遗憾。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揣测语气开篇,“恐是仙家好别离”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感慨交织,暗讽命运的无情捉弄。颔联“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以“由来”强调相会的不易,“金风玉露”的浪漫意象与“可要”的反问形成张力,凸显七夕佳期的珍贵与虚幻。颈联“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从神话转向现实,“清漏”“微云”的意象营造出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相望久”与“过来迟”的时空对照,深化了等待的煎熬与无奈。尾联“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陡然转折,从对神话的咏叹转向对自身的期许:“酬乌鹊”暗含对助力者的感激,“乞巧丝”则借民间习俗,表达对巧慧与幸福的向往。全诗以神话起笔,以现实收束,在虚实交织中展现李商隐对爱情、命运的复杂思考,语言含蓄而意蕴深远。
4. 作品点评
李商隐的《辛未七夕》在写作特色上,诗人即事即景抒情,将七夕传说、习俗与自身处境和情感巧妙融合,借彼言此,使二者浑然一体。诗中语言含蓄委婉,却又细腻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利用谐音双关,以“巧丝”谐“巧思”,增添了诗歌的情趣。从内容上看,既生动描绘了七夕节日的情景,又寄托了深沉寓意。虽未产生广为人知的名句,但整首诗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 语轻而带谑,又是一格。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 牛女渡河,本属会合;此言别离,乃诗家翻案法。然又硬派不得,故自首迄尾皆作疑而问之之辞。首言佳期迢递,谁实使然?恐是仙家好别离之故耳。下作反语紧接云:不然而何以会合必俟此时乎?且一年中惟此一度,则今夕何夕,而迟迟我行,不顾人相望之久耶?又人间乞巧,何与己事,而故为稽留,阻我良会,是仙家诚好别离也。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
# 此篇纯以气势取胜。首二句作疑词;三四申言致疑之理;五六句与首句“好”字、次句“故”字相应;七八句言佳会果难,则当酬鹊桥之力,今但与蜘蛛以巧,是知佳期之稀,本缘仙意,仍与首二句相应。用意之高。制格之密,即玉溪集中。亦罕见其比也。
清黄侃《李义山诗集偶评》
# 起便翻新出奇。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题有“辛未”字,必非无为而作。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首四句作问之之辞,后四句即与就事论事,又逼入一层问之。超忽跌宕,不可方物。只是命意高,则下笔得势耳。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下一篇:唐·岑参《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