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溪侵岭多高树":沿溪依山矗立着棵棵高树,
"夸酒书旗有小楼":酒旗招展处可见小楼人家。
"惊起鸳鸯岂无恨":惊飞的鸳鸯怎会没有离恨,
"一双飞去却回头":双宿双飞却仍频频回头顾。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写作手法
拟人:“惊起鸳鸯岂无恨”赋予鸳鸯以人的情感,借其惊飞的动态暗喻诗人对茶山的眷恋与不舍。动静结合:前两句以静态的“高树”“小楼”勾勒茶市的清幽环境,后两句以动态的“惊飞鸳鸯”打破静谧,形成画面张力。象征:“鸳鸯回头”象征诗人在官场与自然间的矛盾心境,既向往自由又难以割舍现实羁绊。
2. 分段赏析
首句“倚溪侵岭多高树”以“倚”“侵”二字生动描绘茶树依山傍水的生长态势,“多高树”既点明顾渚山的地理特征,又暗含诗人对自然生态的关注。次句“夸酒书旗有小楼”中,“夸酒”“书旗”凸显茶市的商业气息,“小楼”则暗示此处既是茶事活动中心,也是文人驻足之所,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第三句“惊起鸳鸯岂无恨”,“惊起”一词打破前文的静谧,“岂无恨”反问句式强化了鸳鸯的情感,实为诗人借物抒怀,将自身对官场的厌倦投射于自然意象。尾句“一双飞去却回头”以细节描写鸳鸯的回眸动作,既呼应“惊起”的动态,又以“回头”的拟人化表达,将瞬间的自然现象升华为对人生选择的哲思。
上一篇:唐·王建《望夫石》
下一篇:唐·李商隐《辛未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