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德有光":谦逊的品德焕发光辉,
"慈心摄物":慈悲的心怀化育万物。
"等冤亲不与较量":对待仇敌与至亲一视同仁,不存分别心计较得失,
"混尘俗初无间隔":虽身处俗世却毫无隔阂,与众生平等相融。
"熙熙外气融冰谷之春":和煦的气度如春风融化寒冰山谷,
# 外:一作然。
"汪汪乎胸吞云梦之泽":宽广的胸怀似云梦泽般包容万象。
"乐羲皇世":安享如伏羲时代般淳朴的太平盛世,
"含饴弄孙":含着糖饴逗弄孙辈,尽享天伦之乐。
"下陈蕃榻":效仿陈蕃为贤士特设卧榻的礼遇,
"倒屐迎客":殷勤倒穿木屐迎接宾客。
"眼睛头烨烨光明幢":眉目间流转智慧光明如宝幢闪耀,
"脚跟下尘尘清泰国":步履所至之处皆化为清净佛土。
"卜邻陋巷":甘愿选择简陋居所与贤者为邻,
"慕孔圣人获麟作传之风规":仰慕孔子著《春秋》记载麒麟现世的高洁风范。
"摵碎明珠":拈破明珠禅机,
"有郁山主骑驴过桥之标格":如郁山主骑驴过桥,以超然姿态点破世俗迷障。
"诚所谓入廛垂手":真正践行菩萨入世济世的慈悲,
"我自调心":却能自在持守本心修行。
"继百世凛然":其风骨气节贯通古今,
"见古道之颜色":使世人得以窥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象。
南宋僧人
释绍昙(?~1297),宋代僧人。字希叟,西蜀(今四川境)人。为径山师范禅师法嗣,出世天台佛陇。先后主于平江府法华禅寺、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释绍昙的诗多为偈颂、颂古、铭赞,阐扬佛理,取譬广泛,不乏构思巧妙、空灵澄寂之作。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
1. 分段赏析
“谦德有光,慈心摄物”两句是对谦山主的总体赞誉。一个“光”字,生动地将谦山主谦逊的品德赋予了可感知的形象,仿佛美德熠熠生辉,让人一眼可见;“摄物”则精炼地体现出其慈悲心怀,能包容、关怀万物,高度概括了谦山主的高尚品质,为全诗奠定了赞颂的基调。“等冤亲不与较量,混尘俗初无间隔”两句刻画谦山主的处世态度。“等冤亲”表明他对待仇敌和亲人一视同仁,毫无差别对待之心,不与人斤斤计较,彰显其宽广的胸怀与超脱的心境;“混尘俗”描绘出他自然融入世俗生活,与普通人没有隔阂,展现出其平易近人、随顺自然的特质,凸显其修行境界与处世智慧。“熙熙外气融冰谷之春,汪汪乎胸吞云梦之泽”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谦山主的气质与胸怀。“熙熙外气”描绘出他外在温和、和煦的气质,如同春天的气息能消融冰谷的寒冷,给人带来温暖与生机;“汪汪乎胸”以广阔的云梦大泽作比,极言其心胸之宽广,仿佛能容纳万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谦山主气度非凡、包容万物的特点。“乐羲皇世,含饴弄孙”两句展现谦山主的生活情趣。“乐羲皇世”表明他向往上古羲皇时代的淳朴生活,追求一种自然、闲适的境界;“含饴弄孙”描绘出他含着饴糖逗弄孙辈的温馨场景,刻画了他享受天伦之乐,安于平淡生活的形象,给人以亲切、悠然之感。“下陈蕃榻,倒屐迎客”两句借用典故表现谦山主对宾客的态度。“下陈蕃榻”化用陈蕃专为徐孺子设榻的典故,“倒屐迎客”出自蔡邕急于迎接王粲而倒穿鞋子的故事,诗人借此说明谦山主像陈蕃、蔡邕一样,对贤能宾客极为重视,不惜以特殊礼遇相迎,突出其礼贤下士、热情好客的品格。“眼睛头烨烨光明幢,脚跟下尘尘清泰国”两句着重刻画谦山主的形象与影响力。“眼睛头烨烨光明幢”将其目光比作光明的经幢,寓意他目光中蕴含智慧与光明,仿佛能洞察一切;“脚跟下尘尘清泰国”则表示他所到之处,皆能带来清平祥和,如同清净的国度,展现出他自身散发的正能量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积极影响。“卜隣陋巷,慕孔圣人获麟作传之风规”两句阐述谦山主的精神追求。“卜隣陋巷”说明他选择居住在简陋的街巷,这种行为效仿了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慕孔圣人获麟作传之风规”表明他仰慕孔子在获麟之后作《春秋》传的高尚风规,体现出他追求高尚品德与文化传承,心怀远大志向与精神追求。“摵碎明珠,有郁山主骑驴过桥之标格”两句凸显谦山主的独特人格。“摵碎明珠”打破常规对明珠的珍视,展现出他不拘泥于世俗珍贵之物,有超脱的心态;“有郁山主骑驴过桥之标格”借用郁山主骑驴过桥的典故,表现他具有独特的行事风格与超凡脱俗的人格标格,不随波逐流,自有一番风骨。“诚所谓入廛垂手,我自调心”两句是对谦山主修行境界的总结。“入廛垂手”指他深入尘世,以方便法门度化众生;“我自调心”则强调他在这过程中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调伏,不被尘世所干扰,体现出其既积极入世又能保持内心清净的高深修行境界。“继百世凛然,见古道之颜色”两句是对谦山主的终极赞美。“继百世凛然”表明他的品德与风范能够历经百世依然令人敬畏,有着长久的影响力;“见古道之颜色”说明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圣贤之道的真实模样,高度肯定了他对传统道德、圣贤之道的传承与践行,突出其在品德传承方面的重要意义与崇高地位。